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精確放療技術全國年會暨螺旋斷層臨床應用、放療技術新進展及設備質控體系規范化培訓班”上,中國研究型醫院放射腫瘤學委員會副主委、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解放軍總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曲寶林教授表示,放療并非迫不得已的治療手段,也不是洪水猛獸,隨著技術的進步,放療在腫瘤疾病的治療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實上,近十年來,隨著計算機的進步,放療技術已經越來越精準化。不僅照得準,給的劑量準,還能精準保護正常組織,最大程度的減少毒副反應。比如螺旋斷層調強放療技術,在治療過程中從360度方向發出射線束,靶區適形度更高、劑量更加均勻,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腫瘤周圍正常組織。”曲寶林說。
在曲寶林看來,早癌的放療就如檢查般輕松。“患者在治療期間能正常呼吸并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腫瘤治療的精確性與舒適度。不需要住院,不需要特殊調整,十幾分鐘做完手術。”
放射性肺損傷是肺癌放療最重要的劑量限制性毒性,且放射性肺損傷一旦發生往往不可逆轉,因此在放療前預測放射性肺炎的風險顯得極其重要。“通過研究分析,我們已初步探索發現部分功能性候選基因多態性與中國漢族人群的放射性肺炎的發生密切相關。”曲寶林說,目前團隊正應用基因檢測技術液相芯片技術平臺進行候選功能性基因多態性檢測,觀察放射性肺損傷的發生,分析放射性肺損傷與基因多態性的相關性,探索相關的風險基因,從而為篩選放射性肺損傷易感人群、早期診斷及防治放射性肺損傷提供重要依據。(記者 蔣秀娟 通訊員 杜樂輝 孟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