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骨轉移瘤學組第五次學術會議將在津召開,會上將成立天津市抗癌協會骨與軟組織腫瘤專業委員會。大會主席天津市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王國文告訴記者,惡性骨腫瘤與軟組織腫瘤是全身性的疾病,雖然發病率不高,但危害極大,需要多學科協作,采取以手術為主的規范化綜合治療。但由于對病種認識不足、部分地區專業水平不足等原因,仍有三成左右患者不能第一時間得到正規合理的治療。

骨肉瘤青少年高發家長需重視

惡性骨腫瘤主要分為原發性骨腫瘤和骨轉移瘤。其中骨肉瘤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由于其惡性度高,一度與肝癌并稱為“癌中之王”。

“骨肉瘤的高發人群為青少年,10—20歲是其高發年齡段。但此年齡段正是骨骼快速生長時期,易將骨肉瘤導致的疼痛與青少年的生長痛混淆,導致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王國文主任表示,惡性骨腫瘤的早期癥狀并不典型,經驗不足的醫生容易誤斷為關節炎、扭傷。臨床上的主要癥狀為疼痛,這是骨腫瘤早期出現的主要癥狀,病初較輕,呈間歇性,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將逐漸加重,發展為持續性。普通骨科疾病疼痛大多是在活動時加重,但骨腫瘤患者多數在夜間疼痛加劇,嚴重影響睡眠。當孩子發生普通骨科疾病,如受輕微外力骨折,特別是膝關節周圍,通過簡單的治療,在應該好的時間里沒有好轉,就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

王國文主任強調,骨與軟組織腫瘤發現越早治愈率越高,由于直接關系到患者能否保留肢體功能,首次診治的規范化程度尤為重要。采用以外科手術為主的規范化綜合治療模式,骨肉瘤的五年生存率由原來的不足20%,增加到現在的70%,保肢率達到80%以上。不能保肢的患者,如果是還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置入體內代替骨骼的器材,還可隨身體的生長而進行同步調節。

骨轉移后也應積極治療

“骨骼是最常見的轉移瘤發生部位之一(最常見的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其中70%的乳腺癌患者、50%-60%的肺癌患者都會發生骨轉移瘤。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也都容易發生骨轉移。”王國文主任表示,骨轉移瘤的發病率是原發性骨腫瘤的30-40倍,多為中老年人。骨轉移瘤發生后,會產生強烈的疼痛,這種疼痛用止痛藥都無效。同時發生骨折,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特別是如果轉移瘤發生在脊柱上,還會造成患者癱瘓,大小便失禁。以前一旦出現骨轉移瘤就是腫瘤晚期,由于中位生存期很短,因此很多患者都是持放棄態度。近些年腫瘤治療的手段增多,治療水平提高,很多腫瘤的中位生存期普遍提高。通過對骨轉移瘤的積極治療,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

對于骨轉移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分為開放式手術和微創手術。王國文主任介紹,骨轉移瘤的手術適應癥主要包括:1、預判生存期超過半年,如果患者強烈要求手術,預判生存期超過3個月也可以手術;2、有明確骨折部位,需要進行連接;3、綜合檢查評估需要干預;4、不明確病理的;5、頑固性疼痛無法解決。對于發生在脊柱椎體上的轉移瘤,早期干預完全可以避免患者癱瘓。

此外,對于那些沒有骨折,骨結構沒有被破壞,同時對射線比較敏感的骨轉移瘤患者,也可進行放療治療。還有一些患者可以進行藥物治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陳曦)

骨腫瘤規范治療8成患者可保肢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