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舉辦炎癥性腸炎跨學科大型患者教育暨知識講座活動。專家提醒:當出現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甚至營養不良和貧血等問題時,要警惕是否患上炎癥性腸炎(IBD)。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沙衛紅指出,炎癥性腸炎易被誤診誤治,不少青春期少年因此影響生長發育,所以要特別重視。
小腸不吸收,少年長成“小不點”
沙衛紅介紹,炎癥性腸病最常見的兩種病是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其中克羅恩病會影響患者小腸對營養的吸收,吃再多再好的有營養的食物也是徒勞。很多患克羅恩病的患者因此形體消瘦,嚴重營養不良。
揭陽的一名男生反復腹痛、腹瀉,在當地醫院求醫兩年,仍然查不出病因。如今他已經18歲了,身高僅1.5米,BMI僅有14,嚴重體重不足且貧血、營養不良。
臨床難鑒別,易誤診為闌尾炎
沙衛紅介紹,克羅恩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5—25歲的青少年群體,此病是一種會影響小腸功能的疾病。而小腸是人體的吸收器官,患者吸收不好,吃下去的東西不能消化,再加上頻繁腹瀉,會導致患者的營養不良。而青少年正是生長發育高峰,長時間營養不良會導致發育不良,一旦因病錯過了青春發育期,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沙衛紅說,炎癥性腸炎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并伴隨有血便,有些患者還可能會發燒。不過引起腹瀉、腹痛的疾病很多,比如腸癌、腸胃炎等等,若只根據臨床癥狀,炎癥性腸炎極易被誤診誤治。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科里此病約有一半的病人是轉診的,其中被臨床經驗稍差的基層醫院誤診為闌尾炎的患者居多。
曾有一個海南病人,轉來時30多歲,她告訴醫生20多歲時即反復腹痛腹瀉,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闌尾炎,可切除闌尾后,腹部仍一直隱約作痛,但查不出原因直到多年后才在廣東省人民醫院被確診為炎癥性腸炎。“這種病吃藥后腹痛腹瀉的癥狀會緩解,藥效一過就容易復發,病情反反復復會加重腸道黏膜的損傷”,沙衛紅說。
腸鏡查一查,炎癥無處躲
沙衛紅介紹,炎癥性腸炎的確診除臨床癥狀外,還要參考內鏡下腸道的表現,如果在內鏡下看到大腸黏膜有大片的糜爛和壞死,即可確診是炎癥性腸炎。
專家最后提醒,當患者出現腹瀉、腹痛、大便不正常、營養不良,且按照胃腸炎治療效果不好時,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消化專科進行診斷。以前沒有藥物可以修復腸黏膜,但現在隨著藥物的研發,有一些生物制劑,對黏膜的愈合有幫助。由于藥物比較貴,家庭有困難的患者可以先在治療初期使用,讓炎癥消退,再用其他藥品替代。一旦用了生物制劑,患者最好不要自行停藥,一般要在停用生物制劑前2—3個月用上免疫制劑,要讓生物制劑和免疫制劑有個交叉銜接的過程,病情才不容易反跳。 (記者 陳映平 實習生 陳雪雁 通訊員 靳婷)
受訪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沙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