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為80歲的韓大爺進行了局部麻醉無造影劑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這是該術式首次在國內開展。韓大爺術后第5天,恢復良好平安出院。

手術主刀醫生、該院血管外科主任谷涌泉教授介紹,韓大爺病情復雜,不僅有5.8厘米的腹主動脈瘤,伴雙側髂動脈瘤,且15個月前進行過左肺上葉及下葉楔形切除術,腹主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隨時有生命危險。老人入院后按照診療常規,安排主動脈造影,但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給下一步手術帶來難題。雖然傳統的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術可避免使用造影劑,但患者高齡,肺功能差且合并肺感染,無法耐受全身麻醉。而常規的腹主動脈瘤覆膜支架墻內修復術需要再次冒險使用造影劑,風險巨大。

谷涌泉經過再三考慮,決定為患者實施局麻下完全無造影劑的腹主動脈瘤覆膜支架腔內修復術。不使用造影劑會給支架定位帶來很大困難,治療團隊通過嚴謹的術前評估,明確了覆膜支架的各項參數:如腹主動脈瘤瘤頸的長度和角度、最下端腎動脈的位置及其與腹主動脈瘤的關系、髂動脈分叉和髂內動脈開口的位置等。

按照精確的術前方案,手術一氣呵成:雙側股動脈穿刺、左側肱動脈穿刺、左腎動脈定位及保護球囊進入、進入覆膜支架主體、釋放主體、選擇主體短支、進入并釋放右側髂支、釋放左側髂支……術中操作僅用了1個小時。患者術后感覺良好,第二天血管超聲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均證實覆膜支架內血流通暢、覆膜支架固定無移位,遠近端均未發現內漏。

谷涌泉介紹,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腹主動脈瘤發病率明顯增加,無造影劑腹主動脈瘤覆膜支架腔內修復術避免了造影劑帶來的腎功能損害,為老年腹主動脈瘤患者帶來福音。但該技術對術者及其團隊水平要求很高,須在有能力的血管外科中心開展。(記者王瀟雨 通訊員佟 鑄)

來源:健康報

腹動脈瘤新型腔內修復術成功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