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帶來病恥感,病恥感影響患者就醫和獲得正規治療,從而影響他的健康壽命。
“世界艾滋病日”已經過去,但人們對此的關注并未停歇,近幾年來,人們對于艾滋病防治,避免、減少歧視的呼聲越來越高。
醫學上有一個詞叫“病恥感”,原本指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現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其對患者社會功能康復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實際上,很多疾病都會出現病恥感。
近期舉辦的艾滋病公益活動上,知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就介紹,以往我們對艾滋病的認識就是等同于同性戀,曾經的防治艾滋病條例口號就包括嚴禁搞同性戀……看到這樣的描述,讓人感覺不是同性戀就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當然后來,社會認識逐步提高,錯誤認識已糾正。
有病恥感的還有乙肝。去年曾有一名天津大一學生偶然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最后燒炭自殺。雖然這些年,經過許多人的不懈努力,針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性入學、入職體檢都被各種文件廢除了,可是,明文是禁止了,地下卻活躍著。舉個例子,一些單位不要求員工在入職的時候檢測乙肝,卻會和醫院工作人員合作,偷偷檢,如果有問題,再用別的理由拒絕員工入職。另外一些單位、學校堂而皇之地要求員工、學生查乙肝,完全擺出一副“店大欺客”的架勢。比如,2012年發生過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在新員工入職體檢中違規檢測乙肝項目,并且拒用8名乙肝病毒攜帶大學生的事件。組織乙肝體檢,變相表露了對乙肝的歧視,進而推動病恥感繼續存在。
相比乙肝消除歧視、降低病恥感,艾滋病的任務更艱巨。如果說乙肝的歧視更多的是針對疾病本身,艾滋病則牽扯太多疾病之外的因素,艾滋病患者猶如被壓在道德的五指山下,翻身的日子看起來遙遙無期。我們的傳統文化太容易給予艾滋病道德歧視,一個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被人知道后,立刻會遭到行為不檢點的質疑。據了解,北京某傳染病醫院性病艾滋病門診去年悄悄更名為皮膚性病門診,但其實門診根本不看皮膚病,依舊看艾滋病。歧視帶來病恥感,病恥感影響患者就醫,影響他獲得正規治療,從而影響他的健康壽命。歧視帶來的是多米諾骨牌效應。所以,借用一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呼吁,希望不要讓艾滋病同性戀患者消失在所有人的視線之中,患病已經不幸,歧視、污名化只會讓他們離健康、離人群越來越遠。(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