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發表周德敏課題組題為《制備復制缺陷的活流感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稱發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復制,從而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的技術,這一發現顛覆了病毒疫苗研發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科技日報12月2日一版以“新技術使病毒‘搖身一變’成疫苗”為題進行了報道)
此消息一發布迅速引發網友關注。一位哈佛醫學博士、美國某大藥廠資深高級研究員留言:數十年前美國FDA早已拒絕了任何將病毒基因(包括改良基因)注入人體內的臨床實驗,特別是嚴禁HIV基因注入實驗人體內。這些病毒進入人體,重組主干基因庫后,萬一在遺傳過程中發生突變,很可能是誘發腫瘤的主因。
科技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德敏和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司龍龍博士。
傳統疫苗主要分為滅活和減毒活疫苗兩種。周德敏解釋說,滅活疫苗需要對病毒進行滅活處理,也就是“死”病毒疫苗,不足是只能激發人體部分免疫力,且需要多次接種。減毒活疫苗是指保留了活病毒的大部分基因序列、經處理后毒性減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疫苗,其免疫力強、作用時間長,但仍具有潛在致病危險,安全性稍差。在這項研究中,周德敏等研究人員對流感病毒進行了基因微調,獲得了活病毒疫苗。
“所謂的微調,實際上就是在病毒基因中通過定點突變引入終止密碼子。”司龍龍說,這樣,病毒在感染人體細胞后,就不能進行完整的蛋白質翻譯。
周德敏進一步說,這種活病毒疫苗保留了野生流感病毒完全的感染力,但它感染人體后在細胞內的復制和生產新病毒的能力卻被剔除。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控制住了病毒對人體的毒性,同時保留了病毒感染人體引發的全部免疫原性,即體液免疫、黏膜免疫和T細胞免疫。
對于安全性,司龍龍表示,這也是研究組考慮的重要因素。“確實,部分病毒如HIV、HPV等在感染人體后,會利用其特有的整合酶將其基因組整合到宿主細胞的基因組內,隨機的整合容易誘發腫瘤的產生。不過,并非所有病毒都會將其基因組整合到宿主細胞,部分病毒如流感等就不會整合到基因組中,因此使用流感病毒的全病毒疫苗是可行的。”他強調,他們目前的實驗對象是流感病毒。
司龍龍打了個比方:“我們相當于用一把鎖把病毒鎖上,讓它不能復制。當然,病毒在繁殖傳代過程中,這把鎖可能會因病毒突變而失效,所以為了確保足夠安全,我們同時加了好幾把鎖。”他說,利用小鼠、雪貂和豚鼠開展的疫苗鼻腔噴灑試驗顯示,這種活病毒疫苗安全有效,而且在3種動物模型中效果均超過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滅活疫苗。
周德敏研究組表示,目前該研究還只是實驗室的成果,要轉化成臨床用的疫苗還要經過嚴格的評審,在這過程中,安全性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前所長徐建國院士在看過論文后表示,這一技術的先進性不容懷疑,但確實如研究人員所說,從實驗室的疫苗候選株到疫苗,還要過很多關,對于疫苗審查來說,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疫苗研究人員也表達了對安全性的擔心:“要給健康人群用,很難保證幾十年后沒有重大風險。”(記者 李穎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