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日前發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新版《指南》”)。新版《指南》以我國近年來心血管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和血脂異常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為依據,指出近30年來,中國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異常患病率明顯增加。中國成人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已高達40.40%,呈大幅上升趨勢,這將導致2010年至2030年期間我國心血管病事件約增加920萬。不僅成人,我國兒童青少年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也有明顯升高,預示未來中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及相關疾病負擔將繼續加重。
由于心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而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本市心血管病專家認為,早期檢出血脂異常,監測其血脂水平變化,是預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病的重要措施。為了及時發現血脂異常,建議20至40歲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量1次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后女性應每年檢測血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應每3至6個月測定1次血脂。
控血脂先控低密度膽固醇 “壞膽固醇”是血管殺手
據本市第一中心醫院胸痛中心主任盧成志介紹,高血脂直接增加了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膽結石、脂肪肝的患病危險性。血脂檢測項目中,基本的檢測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在這些血脂項目中,LDL-C被稱為“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最基本因素,是心腦血管健康最大的危險因子。“壞膽固醇”水平升高,會損傷血管,使血管壁上形成脂質斑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隨著斑塊的增大,血管逐漸狹窄,從而引發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更危險的是有些斑塊就像“不定時炸彈”處于不穩定狀態,一旦破裂產生血栓,會在短時間內栓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和腦梗死,患者治療不及時在短時間內就會喪失生命。近年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居民77%的冠心病死亡患者是由于血液“壞膽固醇”引發。新版《指南》也指出,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可顯著減少其發病及死亡危險。其他類型的血脂異常如甘油三酯增高或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與發病危險的升高存在一定的關聯。
定期監測盡早發現血脂異常 他汀藥物要早用長期用
本市胸科醫院心律失常科主任許靜表示,早期檢出血脂異常,監測血脂水平變化,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為了及時發現血脂異常,新版《指南》建議:20至40歲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量1次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后女性每年檢測血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應每3至6個月測定1次血脂;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應在入院時或入院24小時內檢測血脂。這其中“壞膽固醇”在一般人群中應該小于3.4mmol/L,心血管疾病患者則要控制在2.6mmol/L甚至1.8mmol/L以下。一旦“壞膽固醇”指標異常,一定要遵醫囑進行降脂達標,切勿大意。血脂檢查重點對象包括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等多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者;有早發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一般指男性一級直系親屬在55歲前或女性一級直系親屬在65歲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癥患者;皮膚或肌腱黃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許靜說,在監測過程中,一旦出現血脂異常,新版《指南》要求依據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發病危險,采取不同強度的干預措施,其首要干預對象為低密度膽固醇。首選他汀類調脂藥物調脂達標。他汀應用要早,在取得預期療效后應繼續長期應用,如能耐受應避免停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現實中一些病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往往使用一些保健品如魚油等代替降脂藥物,目前還沒有一種保健品或其他藥物能達到他汀類藥物的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效果。“實際上他汀類藥物發生肝損害的幾率很低,與高血脂導致的冠心病生命威脅相比,其傷害是可監測可避免可恢復的。”許靜說。另外,新版《指南》根據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幅度,將它分成低、中、高三種強度。病人在使用高強度他汀治療時,一定要遵從醫囑定期進行肝腎功能監測,根據血化驗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血脂異常與生活方式相關 肥肉和動物內臟要少吃
盧成志說,血脂異常與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飲食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措施。無論是否選擇藥物調脂治療,都必須堅持控制飲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新版《指南》建議,在滿足每日必需營養和總能量需要的基礎上,每日攝入膽固醇應小于300mg,要少吃肥肉和動物內臟,尤其是已有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或高危人群;每日烹調油應少于30g;多攝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魚油、植物油;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的50%至65%;選擇使用富含膳食纖維和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飽和脂肪酸,每日飲食應包含25至40g膳食纖維(其中7至13g為水溶性膳食纖維)。植物性食物可以影響膽固醇的吸收或降低血液膽固醇的水平。芹菜、玉米、燕麥等都屬于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攝入以谷類、薯類和全谷物為主,其中添加糖攝入不應超過總能量的10%,對于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癥者要求比例更低;每周5至7天、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代謝運動,保持健康體重,戒煙限酒控鹽。有心腦血管病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身體活動。(趙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