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今社會不少亞健康者出現的疲勞、失眠癥等,需要及時地指導他們治未病。用食療來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補虛祛邪、補充不足、去除有余,以達到新的平衡,使虛證消除,恢復健康。
膳食醫生認為平衡是食療養生的關鍵。平衡醫學是指機體保持自身的內穩定,它是健康的前提。平衡醫學也即是穩態醫學。穩態醫學認為,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構成了人體的穩定狀態,穩態的保持是健康,穩態的偏離是百病之源。
《黃帝內經》中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是我國最早的平衡醫學觀點。中醫學有關平衡醫學的格言是很多,如: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鶸,行不欲至勞。意思是說,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氣血要保持流暢,不要過久,否則勞脾而傷肉,勞動和運動要適度,否則勞于肝而傷筋,導致積勞成疾。還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與天地相參也,日月相應也。”意思是說,春天陽氣生發,夏天陽氣隆盛,秋天陽氣收斂,冬天陽氣封藏,這是一年中自然界四時變化的規律。人體的陽氣變化也與之相應,叫做“天人合一”。
如何根據自己身體狀態,更科學調理體內代謝平衡?膳食醫生建議必須先辨清自己的體質。
每個人的體質都有其特殊性。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體質,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身體現在所處的狀況,并懂得如何去完善它。如果我們的體質偏寒或者偏熱,就可以通過調整食物來糾正體質之偏,從而恢復到正常的狀況。
膳食醫生建議飲食也須隨四季而變。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省甘增咸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心氣”。
春季宜吃大棗、蜂蜜、柑橘、蘋果、荸薺、萵筍、芹菜、春筍、山藥、薺菜等益胃平肝、疏肝降壓、保護血管的食物。
夏季可適當吃些辛味食物,如百合、西瓜、苦丁茶、菊花、洋蔥等。
暑多挾濕的長夏,膳食醫生建議適當吃一些薏苡仁、山藥、小米、生姜祛濕之品是合適的。
秋天可多吃些蘿卜、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慈姑和海帶等滋陰潤燥的蔬菜。
冬季可適當吃些偏涼性的蘿卜、白菜、芹菜、菠菜、蘋果、生梨、青橄欖等幫助機體滋養腎陰的食物。(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