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圍內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癥。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那彥群教授在12月19日舉辦的“致明天”前列腺癌患者及醫務工作者藝術作品展活動上說,“近十年來,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快速上升,年均增長率已經達到12.07%。”

在我國,老年男性是前列腺癌的高發人群,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已超2.2億,預計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還將繼續快速增長。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眾對于前列腺癌的認知水平仍然較低,能正確認識到前列腺癌高危因素、自查癥狀、早期篩查和治療方案的不及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居民對前列腺癌的總體認知情況,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只有18%的公眾了解前列腺癌早期篩查方法。

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劉端祺教授表示,“致明天”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前列腺癌的認知,鼓勵患者以樂觀心態面對疾病、接受規范治療,重拾信心。

三分之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前列腺癌被形容為“沉默的殺手”,疾病早期不易被發現,約三分之二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發展至晚期。至少有65%-75%的前列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出現骨痛、病理性骨折、肢體活動障礙、脊髓壓迫和高鈣血癥等骨相關事件,甚至是下肢癱瘓。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還會出現情緒低落消沉、失眠、抑郁、全身乏力等癥狀。

目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是公認的診斷早期疑似前列腺癌的最佳方法。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指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應接受例行直腸指檢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對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應該從45歲開始進行每年一次的檢查。當出現這些癥狀時應及早向醫生咨詢:夜間尿頻、尿流減弱或為間斷性、尿痛、灼熱感或血尿、背部或臀部持續性疼痛、疲勞、食欲減退、體重減輕、乏力、淋巴結腫大、下肢腫脹等。

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療目標

雄激素剝奪治療是我國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然而約90%接受雄激素剝奪治療的患者,在18-24個月后由于治療失效會發展為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甚至轉移至前列腺以外的其他器官,成為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

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朱剛教授介紹,隨著腫瘤治療新手段的出現以及治療理念的不斷改進,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療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還需注重減輕患者的疾病癥狀、改善生活質量。該階段的前列腺癌患者過去一直是臨床治療上的難點,現在多項國內外前列腺癌診療指南指出,新型雄激素生物合成酶抑制劑如阿比特龍,為雄激素剝奪治療失敗后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延長患者總體生存期,同時推遲阿片類癌痛藥物和化療的起始使用時間。臨床醫生可通過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情感心理、生活能力、社會功能等指標,為患者選擇、評估治療方案。(蘇倩)

大眾對“沉默的殺手”前列腺癌認知仍偏低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