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剛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筆者的《從二十四節氣視角試論太極圖的形成》一文曾詳細解讀了二十四節氣與十二經絡、十二臟腑的對應關系及相應的養生策略,以下從疾病預防、飲食等方面談談二十四節氣該如何養生。
春季養生:春季總的飲食調養原則是力求中和,以辛溫食物,發散藏伏之氣。上古有“薦羔祭韭”,民間有春盤,盛蔥、姜、蒜、韭菜、蘿卜等,以五種辛辣之物,發五臟之氣,“取迎新之義”。另外,春餅、春卷也是春天常吃的養生食物。飲茶的最好季節也在春天,明前茶是茶中珍品。運動方面,春季重視夜臥早起,多做戶外運動,避免情緒波動。
夏季養生:夏季養生應多吃時令的新鮮果蔬,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雜糧,適當吃些冷食瓜果。另外,夏季應規律生活,運動以早、晚涼快時為宜,最好不要劇烈運動。
秋季養生:秋季養生應重視對夏天身體能量耗損的補充,以養收為原則,要盡量多食用芝麻、粳米、蜂蜜、枇杷等食物,少吃蔥、姜等辛味食物,以益胃生津。秋季健身以有氧運動為主,動作幅度不宜過大。可選在早晨、下午,不宜超過晚上八點,同時應注意補充水分。
冬季養生:冬季容易發生哮喘、感冒、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咽喉炎、中風、凍傷、瘙癢、心腦血管等疾病。冬季養生重在閉藏蟄伏,飲食以保暖御寒為主,應多吃蓮子、大棗、糯米、核桃仁、芥菜等補氣食品。民間在冬季有釀酒、儲菜、舂米等習俗。冬季運動強調早臥晚起,幫助陽氣的潛藏等。
總之,二十四節氣養生理念提倡的是:順其自然,遵循二十四節氣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養生與自然界的節律保持一致,順之則健康長壽,逆之則生機消亡。 (許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