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的幾次降溫后,生凍瘡的人多了起來。近日,記者從省城各大醫院了解到,陸續有凍瘡患者前往醫院就診,有人手指腫得像蘿卜,有人大腿外側生出巴掌大紅腫。皮膚科專家說,生凍瘡的人大都血液循環不好,易反復發作,預防凍瘡要注意保暖和健身。
40歲魚販,手指腫成小蘿卜
今年40歲的陳先生,在省城一家水產批發市場,長期賣活魚,雙手不可避免地總是接觸涼水。近日,他發現手上長了幾個凍瘡硬疙瘩,手指又紅又腫。開始他沒在意,過了幾天,他的雙手手指均長出了凍瘡,且腫得像胡蘿卜一樣。
“又癢又疼,還不敢使勁抓,抹了藥膏也不見好。”陳先生說,之前每年冬天和開春后就會長凍瘡,今年看著天還暖和,就沒太注意保暖,沒想到凍瘡又復發了。
連日來,記者從省城各大醫院了解到,入冬以來的幾次大幅降溫,使得凍瘡患者也漸漸多了起來。“已經連續接診了好幾個,其中有一位27歲的建筑工,手部紅腫結痂。而大多數凍瘡患者并不來醫院就診,就自己抹抹藥膏。”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王樹村說,長期在戶外工作的人,因為皮膚暴露在外最容易長凍瘡。另外像戶外活動較多的兒童和不注意保暖的成年女性,也是凍瘡高發人群。
其實,凍瘡不僅戶外工作人員高發,長時間待在室內的也不能大意。前段時間突然降溫,市民劉女士的手上就生了凍瘡。“這幾年一直生凍瘡,所以外出都戴著手套,沒想到還是沒逃過。”就診后醫生告訴她,由于洗衣服、洗菜等雙手總是接觸水,皮膚長期處于潮濕的環境中,她的凍瘡才反復發作。
凍瘡“有記憶”,長過的地方易復發
王樹村介紹,初冬至早春是凍瘡易發的季節。“身體的外露部位和離心臟較遠的肢體末端,如耳、鼻、手、腳等,沒有做好保暖,天冷的時候很容易生凍瘡。”
每年快要入冬的時候,市民黃先生都格外緊張,因為凍瘡似乎格外“偏愛”他。“從小到大幾乎年年長凍瘡,手、腳趾、腳后跟、耳朵都深受其害,癢得厲害。”黃先生說,小時候是因為家里冷而生凍瘡,工作以后家里有暖氣了,可是凍瘡還是時不時來犯。而他發現,身邊的人都不會被凍傷,即使老年人那么怕冷也沒事,難道凍瘡真的一長三年?
對此,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史克實說,凍瘡確實“偏愛”一些體質較差、尤其是血液循環不好的人。“這些人可能久坐不動,容易導致血液循環相對較差;另外,室內外溫差懸殊較大,冷熱交替太快,血液循環狀況不好的人一下子適應不了,末梢的血供瞬間就容易出問題,反復之后這些部位就會長出凍瘡。”
同時黃先生也發現,凍瘡仿佛“有記憶”,往年生過凍瘡的部位,來年最易復發。對此史克實說,生過凍瘡的地方,天氣變暖后看似表面已經痊愈,但實際上血管壁已損傷。
王樹村說,如果受凍時間比較長,局部組織還會出現缺氧,細胞受損也會比較嚴重。長時間的寒冷使小動脈收縮,時間長了之后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就會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強,血漿滲出來跑到組織間隙里去,進而發病。
寒冬穿裙裝,年輕女孩大腿外側受凍
其實,凍瘡并不是直接接觸寒冷才會引起,穿得少也可能導致凍瘡。尤其是像一些冬天愛穿裙子的年輕女孩,腿部不注意保暖,大腿外側也容易生凍瘡。“有位20歲的姑娘大腿上起了半個手掌大的紫紅色斑塊。”王樹村說。
不過,凍瘡雖然易復發,但注意防護也能去根。史克實說,對付凍瘡關鍵在于預防,而且是越早越好。如果等凍瘡發作以后,才想起保暖防寒或上醫院治療,則是舍本逐末。“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寒冷環境下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對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應予以保護。不過不要穿過緊的、不透氣的靴子,像過膝靴和雪地靴,雖然看著暖和但其實并不利于血液循環。”史克實說。
同時專家提醒,受寒之后也要盡快回到溫暖環境中,不過也不要急于泡熱水澡或烤火,這會使收縮的毛細血管突然放松擴張,局部血液循環立刻淤滯,很快就會形成凍瘡。可以先按摩受寒最重的肢端,比如手外露者可以拍拍手,反復搓揉手指和手掌,幫助局部血液循環,待肢端麻木的感覺消失以后,再用溫水毛巾短暫地敷一下。
而凍瘡也不能直接用過燙熱水浸泡,應該先用溫水然后再慢慢提高水溫。此外,做好易患部位的清潔工作,也能有效防止凍瘡的發生。“在寒冷的冬天,多加強體育鍛煉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肌的供血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力。”王樹村說,
專家建議,對于已經生長的凍瘡,若硬結塊已破潰,可用紅霉素軟膏等涂擦且包扎。若凍瘡僅為硬結塊、未破潰,可用酒精擦洗。另外,不要輕易嘗試偏方,以免形成刺激性接觸皮炎。(記者 王小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