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冬季,朋友家人歡聚的時候少不了要小酌幾杯。有些人吃飯前還好好的,喝了幾口酒后卻出現了心悸、胸悶、大汗淋漓、頭暈頭痛、腹痛、嘔吐等癥狀,就像喝得酩酊大醉一樣。家人送到醫院檢查,發現他們既非酒精中毒,也不是得了心腦血管疾病,只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飲酒前,都曾吃過抗菌藥。
為什么服抗菌藥的同時喝酒,會有這么大的危險?抗菌藥的使用注意事項您又了解多少?臨床常見的幾類抗菌藥中,哪些可以用于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什么公眾不能自行在藥店購買抗菌藥?
飲酒前后用藥有禁忌
使用抗菌藥和飲酒在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但是,如果在服用諸如頭孢菌素類等抗菌藥的同時或短期內,飲酒或食入含酒精的藥物、飲料,不管是之前,還是之后使用抗菌藥,都有可能出現面部潮紅、眼結膜充血、頭痛、眩暈、惡心、嘔吐、低血壓、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抑制、意識喪失、驚厥等,這種情況稱作“雙硫侖樣反應”。
容易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抗菌藥主要是頭孢菌素類,另外尼立達唑類合成抗菌藥,如甲硝唑(滅滴靈)、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也可造成這種不良反應。所以,應避免在服用抗菌藥前后一周內飲酒。
預防用藥適得其反
很多人在天氣轉涼后,感覺自己的老毛病,如咽炎、氣管炎等又要犯了,就趕緊到醫院開一些抗菌藥來用,名曰“預防性治療”。這一現象還特別多見于家長給孩子開藥。
其實,對于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來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有研究表明,71%未接受抗菌藥治療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在1個月內恢復良好,相反使用了抗菌藥的患兒卻有44%需要復診。
一般來說,抗菌藥盡量采用口服給藥。有些患者為了追求早日康復,會主動要求醫生打點滴,這是很不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是,感染較輕的應選擇口服用藥,只有感染比較重時,才選擇靜脈給藥。且通常采用靜脈滴注抗菌藥,而盡量少用推注。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明顯減少抗菌藥的不良反應。
不少人以為,抗菌藥越高級越好,其實不然。理想的抗菌藥應該對細菌有高度選擇性,同時對機體無毒或毒性很低。盲目選用高級廣譜抗菌藥,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容易破壞人體內的正常菌群。抗菌藥并非越高級越好,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服藥時間并非都在飯后
一般來說,大部分抗菌藥都需要飯后服用。一是因為抗菌藥口服藥多需要一天吃3~4次,跟著飯點吃藥,患者能盡量避免漏服;二是多數抗菌藥對胃黏膜有刺激性,飯后服藥可避免患者不適。
在選擇何時服用阿奇霉素時,還有一個老百姓甚至臨床醫生也容易忽略的問題——要看清藥品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因為,進口的阿奇霉素由于擁有專利技術,是最穩定的二水合物分子構型,所以在服用時,可與食物同時服用,從而大大降低了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而國產的阿奇霉素都是無水或一水合物,遇水不穩定,因此在口服時,要求飯前1小時或飯后2小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