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起的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立。我國心腦血管領域權威專家們介紹了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房顫相關的預防治療知識,呼吁全社會關注包括房顫在內的心腦血管健康問題,提高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科學治療的認知水平。

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會首任理事長、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教授說,房顫是一種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目前我國有600萬~800萬人罹患房顫;房顫患者的死亡風險是普通人的2倍,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

“由于公眾及患者對房顫的認知不足、就診不及時,患者往往錯過早期最佳治療期,常常造成嚴重后果。”張澍教授介紹了房顫風險的簡易自測方法——當出現心慌、呼吸困難、疲勞、頭暈、暈厥、胸痛等癥狀時,患者可以通過自測脈搏,查看心跳是否規律等方法,及時發現房顫風險。“高危人群越早診斷治療,效果越佳。”他還指出,導管射頻消融已經成為治療房顫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外科管委會主任鄭哲教授指出,房顫是心房電紊亂引起的顫動。常見的房顫有兩種,一種是孤立性房顫,即沒有任何其他的心血管病;另一種合并有其他心臟疾病,最常見的是心臟瓣膜病。房顫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類是藥物治療,即利用藥物控制心律和抗凝藥物預防房顫引起的卒中;第二類則是器械治療或者有創治療,包括導管射頻介入,對心臟特定位置進行消融;第三類是心臟外科手術方式,即通過開胸的方式在心臟表面做消融。鄭哲教授指出,房顫患者在選擇療法前應與醫生充分溝通,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據張澍教授介紹,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會是以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吳英愷、陶壽淇教授等一大批心血管病防治專家為核心,基金會將支持并組織心血管病防治科研、培訓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通過楷祺健康大講堂、西部扶貧項目、基層醫師培訓、先心病兒童救助等活動,更好地推動心血管病防治公益事業。(記者朱國旺)

專家提醒:房顫早期治療效果更好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