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少得病=免疫力強,這樣一個等式被很多養生人士所認同,但是作為人體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線,真正用行動去堅守免疫力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到生病不去重視,往往是當代多數人的生活習慣。

最近40年來,腫瘤患者現在是越來越多了,有位名中醫曾在報紙上提到,早些年來看病的腫瘤患者大都是惡性晚期,而且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但是近些年來,來看病的患者大都為中晚期患者,全身各個系統的惡性腫瘤都有。他說,腫瘤在中醫上被稱為“石巖”,是免疫力下降的表現,要和腫瘤作斗爭,就先要從提高機體免疫力開始。

不同年齡段的“免疫危機”

免疫,是機體識別和清除微生物等外來抗原物質和自身變性物質的一系列保護反應。簡單地說,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一種能力。

“免疫力的高低受內外雙重因素影響。內在的包括遺傳、年齡和性別;外在因素則分為化學、物理和生物三類。”

專家稱,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影響免疫力的原因多在“母乳喂養、生活環境衛生、疫苗接種、合理課業安排及作息、飲食調節”這五點上,可通過及時有效地干預來提升免疫力。

中年人。“這是高危群體。”30歲以后,人體免疫功能開始走下坡路,本應好好休整,給免疫系統更多呵護,但中年時期,尤其是40歲以后,又是人生中經濟壓力、精神壓力最大的階段,很多人仍如年輕人一樣“揮霍”健康,作息不規律、營養跟不上,導致免疫系統最易出問題,腫瘤高發。

老年人。65歲以后,我們終于有更多時間照料身體了,但免疫功能不可避免地又下了一個臺階。相關專家說,這個時期好好呵護很關鍵。老人一定要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少到人多的地方,適量運動,以免被病原體盯上;有糖尿病、氣管炎等基礎病、長期臥床、體質差的人,更需要加強日常保健。

疲勞、精神差、睡不好 是在報警

免疫力如同人體健康的“防火墻”,當這面墻出現缺口時,身體就會有所反映。除了因年齡帶來的不避免的免疫功能衰退外,免疫力下降往往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據了解,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后果是人體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等的侵害。此外,它還會“波及”內分泌、神經等系統的正常運轉,引發內分泌紊亂、失眠等問題。

精神比較差、疲勞、睡不好、感覺渾身不舒服……這些被你忽視的不適感可能正在提醒你:“要好好關注免疫功能了”。“如果隔半年或1年做一次白細胞計數檢查,并繪成一條曲線,你會發現,在感覺不舒服時,白細胞的數量也較低,這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眾所周知,白細胞減少會引起免疫力下降。

感冒次數增多、傷口愈合速度變慢等,說明免疫功能已下降得比較快了。一旦免疫系統“崩潰”,后果非常嚴重,個別人感冒后久治不愈,就可能與免疫系統功能的嚴重紊亂有關。

更嚴重的是,免疫力的強弱與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治療等關系密切相關。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人體的抗腫瘤能力也可能會下降,出現氣、血、痰、瘀、毒互結,更易患惡性腫瘤。而事實也證明,一旦發現了腫瘤,不管是手術還是放化療治療,患者的免疫力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而免疫力較低是使殘留腫瘤細胞死灰復燃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說不斷提升自我免疫力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