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組創建了國際先進的抗抑郁中藥研究的技術體系。(圖片來自:《科技日報》)

近幾年,一些演藝明星接連因為抑郁癥離世,喚起人們對這種疾病的重視。同時,也讓一些之前對抑郁癥不了解的人,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抑郁癥的實況報告,目前全球至少有3.5億名抑郁癥患者,自殺也成為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顯然,抑郁癥已成為全球性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

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抗抑郁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方法。然而,當前我國抑郁癥臨床一線藥物基本被進口藥與合資化藥所壟斷,且這些藥物大多有起效慢、有效率低、毒副反應多、價格昂貴等嚴重缺陷。

對此,我國醫藥科研工作者將目光投向了中藥。“人們的廣泛共識是,中醫藥對于慢性病乃至一些內科疑難雜癥的治療頗有成效,而診療的成本,相對于如今西醫動輒使用高技術設備檢查以及昂貴的藥物要低廉得多。”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新藥評價研究室主任李云峰告訴記者。

基于此,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歷時近20年,結合中醫理論與臨床,以構建先進規范的抗抑郁中藥綜合評價技術體系為突破口,通過篩選300多種抗抑郁中藥,并系統解析其物質基礎,闡明其抗抑郁的內在神經生物學調控規律,并成功研發了 “巴戟天寡糖膠囊”等特色新藥。形成多學科配合、多模型評價、多維度解析、多層次研究的研發策略,對豐富中醫理論、探索中藥現代化途徑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在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該項目榮獲一等獎。

西藥治療抑郁癥副作用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抑郁癥不了解,認為抑郁癥不過是“想不開”,甚至有些“文藝范”的稱這是“心靈的一場感冒”。正是因為公眾對抑郁癥缺乏了解,目前我國抑郁癥就診率和識別率都非常低,10個抑郁癥患者中僅有1人接受了專業治療。

“抑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心境障礙。如果突然對周圍的事物喪失興趣,無愉快感,并且反復出現睡眠問題,就要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癥。”李云峰說。

其實與人們耳熟能詳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一樣,抑郁癥是一種復雜性疾病,是一種對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的腦部器質性疾病。抑郁癥患者表現出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僅僅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人們看到的癥狀而已。

據了解,抑郁癥還具有自主神經紊亂導致的軀體癥狀,如疼痛綜合征、睡眠障礙等,這些軀體癥狀一方面造成抑郁癥識別率低,另一方面也是導致抑郁癥死灰復燃的關鍵殘留癥狀。且抑郁癥多次復發將大大降低抑郁患者治愈的希望,難治性抑郁患者面臨的將是終生服藥和反復發作。

因此,目前臨床抑郁癥的治療目標已由緩解提高到治愈,這一方面需要患者配合堅持鞏固期治療,不應隨意停藥;一方面也對抗抑郁藥物的療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對情感癥狀和軀體癥狀雙管齊下,盡量減少殘留癥狀。“化學類抗抑郁劑由于設計靶點的局限性,往往對特定抑郁表型效果較好,對情感癥狀的控制由于軀體癥狀,長期服用還可能造成胃腸道不適合性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李云峰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臨床一線抗抑郁藥物基本被進口藥與合資化藥所占據,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抗抑郁新藥很少。

抗抑郁中藥研發面臨多項挑戰

“雖然至今抑郁癥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癥是由遺傳—社會—心理等多因素引起、涉及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多系統失調的復雜疾病,其屬于中醫郁證—情志病范疇。”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新藥評價研究室副研究員張有志說。

據悉,中醫藥對抑郁癥認識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中藥因其具有多成分、多靶標、多系統調節的特點,對于抑郁癥治療具有巨大優勢。

與西藥的單靶點作用不同,中藥著眼于“散彈式”整體調節,針對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雙管齊下,因此可能對不同病因的多種抑郁表型都有效。

“中藥通過對人體的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的系統調節多具有治療改善神經精神疾病的作用。”張有志介紹說,中藥治療較少出現西藥帶來的胃腸道不適、代謝紊亂和性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甚至會糾正這些不良反應,從而增強患者的依從性,并有效降低復發率,“當然與西藥相比,中藥的價格也更便宜”。

既然中藥抗抑郁有諸多優勢,為何發展如此緩慢呢?

“中藥的成分非常多,想從中篩選出有效成分,非常困難。”李云峰告訴記者,“由于應用基礎研究滯后,中藥抗抑郁物質基礎和神經生物學機制不明,致使抗抑郁現代中藥長期處于空白狀態,這也是制約中藥現代化和走向世界的瓶頸。”

早在20余年前,項目組即在已故著名神經藥理學家羅質璞等教授的倡領下,著手建立我國最早的抗抑郁中藥行為學實驗方法、評價體系和新藥評價指導原則。尤其是近10余年,項目組在國家863專項、國家自然基金等支持下,結合中醫理論和臨床,率先通過集成經典、創建優化、培育體系、制定標準等方式,創建了國際上規范先進的抗抑郁中藥研究的“多模型行為藥理學評價平臺”和“行為學—神經生物學—植物化學多層次研究評價技術體系”。

并且基于該體系對中藥抗抑郁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后篩選300余種中藥(復方),系統地發掘并闡明了巴戟天、小補心湯、無毒棉籽、開心散等中藥的化學物質基礎及其內在的神經生物學效應調控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抑郁癥的“兩階段惡性循環”病機特點,并成功研發了國內外首個抗抑郁5類中藥“巴戟天寡糖膠囊”。

篩選300余種中藥,找到最佳藥物

“我們在中藥發現的基礎上,系統解析了中藥抗抑郁的物質基礎。”李云峰告訴記者,只有正確解析了中藥抗抑郁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才能為現代化中藥抗抑郁研究提供科學線索和依據。

那么,什么叫做解析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據介紹,香蕉被譽為快樂水果,原因就在于香蕉內有豐富的色氨酸,在體內可轉化為5-羥色胺,它是一種能幫助我們心情愉快的物質,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滿意”感。

借助藥理學評價體系,項目組準確篩選出了具有明確抗抑郁作用的中藥(組方),在植物學家的幫助下,借助植物化學技術體系對中藥的有效部位或成分進行分離,然后繼續用行為評價體系對這些提取物進行抗抑郁活性的評價,如此反復,從而確定該中藥發揮抗抑郁作用的成分(即物質基礎)是什么。

“神經生物學技術體系可以幫助我們確定中藥如何在體內發揮抗抑郁作用。”李云峰說。

基于這三個有機結合的技術體系,項目組對中藥抗抑郁開展了長期的研究,共篩選出300余種中藥(復方),首次發現低聚寡糖是巴戟天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

“巴戟天是具有壯陽成分的中藥,此前從來沒有人能想到巴戟天具有抗抑郁成分。”張有志告訴記者,由于與其他項目相比,巴戟天的提取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項目組決定以巴戟天為基礎開發抗抑郁中藥。

2012年與北京同仁堂集團合作成功研發了我國首個5類抗抑郁中藥“巴戟天寡糖膠囊”。

據李云峰介紹,巴戟天寡糖膠囊療效與臨床一線藥氟西汀相當,不良反應罕見,在2012年上市當年即被評為“新藥重大專項標志性成果”,并且被評為國內“十大重磅處方新藥”。目前該藥已成為抗抑郁醫院市場份額最大的處方中藥。

除了巴戟天,在篩選過程中,項目組還發現黃酮類成分是小補心湯和棉籽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并對其有效組分進行了系統解析,追蹤發現了水溶性4-7聚寡糖、皮素-3-o-芹菜糖基蘆丁糖苷、總黃酮等系列具有抗抑郁活性的有效成分和新結構化合物。

“尤其是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寡糖的抗抑郁作用,為抑郁癥的治療揭示了全新的物質類別,這給大家打開了一個新天地。”張有志說。

此外,項目組還從整體層面和細胞層面系統闡明了巴戟天、小補心湯、無毒棉籽、開心散等中藥內在共同的神經生物學效應調控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抑郁癥的“兩階段惡性循環”病機特點,部分闡明了中醫郁證病機特點和發展轉歸的生物學基礎,也部分揭示了為何巴戟天、淫羊藿等補腎中藥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關理論將各層次研究整合起來,較好地契合了中醫藥防治抑郁癥的整體調節理念,對闡明抑郁癥發生及多靶標新藥的發掘具有重要意義。”李云峰說(記者 申明)

抑郁癥是“心靈的一場感冒”?傳統醫學有話說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