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腰腿疼,這樣的問題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似乎不算稀奇,然而有一種血液腫瘤卻悄悄地隱藏在這些不稀奇的癥狀背后,那就是多發性骨髓瘤。由于多發性骨髓瘤有著臨床表現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漏診、誤診的患者并不鮮見。提到多發性骨髓瘤,很多人感覺陌生,然而這一疾病的發病率卻在血液系統惡性疾病中高居第2位,僅次于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MM)多見于中老年人。
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醫師路瑾日前在溝通會上介紹說,多發性骨髓瘤是由于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發生惡變,大量單克隆的惡性漿細胞增殖導致的血液腫瘤,至今仍然無法治愈。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高鈣血癥,常會出現倦怠、多尿、便秘、惡心等,也可能出現心律不齊甚至腎功能衰竭等癥狀。
如果能早期診斷、及時有效的控制以及個體化的醫學指導,患者病情控制可能更好,生存期更長。近10年來,隨著診療技術的突飛猛進,多發骨髓瘤患者的生存預后得到顯著改善。據介紹,從2004年以來,已有10種新型療法獲美國FDA批準。僅2015年,FDA批準了幾種藥治療多發骨髓瘤,但適應癥限于復發難治型多發骨髓瘤。其中伊沙佐米是首個口服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作為口服藥物,能顯著提高患者使用的方便性。(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