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對每個人的心理影響到底有多大?每個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焦慮程度都不同,會采取的行動也會不同。

元旦剛過,北京等地啟動了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這場“跨年霾”直至近日才結束。進入冬季,霧霾不但“光臨”京津冀地區和東北地區,成都、深圳等地也出現了霧霾。

隨著霧霾的出現,網上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逃離”北京到生態環境優美的的云南、廣西、廣東等地區。霧霾不但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也產生巨大壓力,而且這種影響也在放大。

預防肺癌,請遠離“三霾”

霧霾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諸多影響。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說,PM2.5中的某些成分就能進入血液直接作用于心肌細胞,導致對心臟的危害;還會產生呼吸系統的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直接或通過介質作用于自主神經系統,甚至可以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

PM2.5的危害不止于此。“可以看到很多亞臨床指標,如血壓增高、血糖增高、心率變異度的變化,還會使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更加興奮。很多亞臨床指標顯示,霧霾天氣對人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而焦慮抑郁會連鎖性引起一系列血管的問題。”胡大一說。

北京大學的一個醫學研究項目追蹤了一群年輕人,他們從郊區搬到城區。體檢發現,這些年輕人進城后血壓升高了,體內的炎癥因子、凝血指標都升高了,肺功能降低了。這不僅與城郊和城區兩地空氣中PM2.5濃度不同有關,也與這群人在城區里面臨交通擁堵、生活壓力增加等有關,心理壓力增加進而反映在生理指標上。

“我提出室外的霧霾、室內的煙霾和體內的陰霾。不單單要重視室外的霧霾,也同樣重視室內的煙霾,同樣警惕內心的陰霾。”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支修益說,就像在北歐的冬季,自殺率提升、抑郁癥加重一樣,目前霧霾的狀態也影響到相關人們的心理情緒。

支修益說,有一種性格叫C(cancer)性格,也叫癌癥性格。相關研究表明,心情不好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力,給癌細胞的扎根、生長留下機會。“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PM2.5是一類致癌物質。除室外的霧霾之外,還有兩個‘霾’也會導致肺癌,那就是室內煙霾和心里陰霾。霧霾躲不開,但煙霾和心霾還是有可能躲開的。預防肺癌,要遠離‘三霾’。”

霧霾難以躲避會導致恐懼焦慮

進一步探討霧霾對人心理的影響,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認為,這還是一個很新的事物,學界對之研究甚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可靠的數據。

“但從我個人來看,空氣和水是人生存必需的兩大要素,也是人基本安全感的來源。目前在一些城市,霧霾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基本都是躲不開的。你會感覺無論到哪里都有霧霾存在。這就影響到心理,所以人們的恐懼、焦慮感是很難消除的。”汪冰說,人時時刻刻都需要呼吸空氣,而且霧霾還是有顏色、有味道的。

“這就像是你必須要喝一杯有毒的水,這杯水是無色透明無味的,跟這杯水是有顏色的,你喝下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霧霾不僅有顏色,還有氣味,人們能聞到焦糊等味道,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心理的不適和恐懼、焦慮。”汪冰說。

汪冰分析道,霧霾給人造成的心理影響還來自于自由受限制、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如外面霧霾了,根據健康防護的要求,人們最好是不要出門。不出門就不能去做運動,或者逛街、和朋友聚會等想做或快樂的事情。特別是老人、小孩子等敏感人群,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健康危害更大,這更令人焦慮。”

“從目前報道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等要徹底解決霧霾的時間還很長,可能要30多年,這會讓人的心理預期變得很差。每一次霧霾的來到,就是一次提醒,提醒你,要解決霧霾的時間還有很長,讓人比較絕望。”汪冰說,就像對手術的預期一樣,人們寧可接受做一場大手術,但一周內就能康復出院,也不愿意盡管病情輕一點,但治療要很長時間。“這樣的預期也影響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季節性情感障礙是與特定季節,特別是與冬季有關的抑郁為特征的一種心境障礙。是每年同一時間反復出現抑郁發作為特征的一組疾患。這種抑郁癥與白天的長短,或環境光亮程度有關。研究發現,季節性抑郁癥發作的幾率與當月的平均氣溫、光照周期的長短是明顯相關的。這種重性抑郁發作,可以見于重性抑郁癥和躁狂抑郁癥。

汪冰說,霧霾發生時光線就會變差,但光照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因素,“季節性情感障礙”就說明了這一點。就像是冬天的光照變弱,人們的心情會相對的變差。“不過,霧霾對每個人的心理影響到底有多大?每個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焦慮程度都不同,會采取的行動也會不同。”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說,霧霾情況“要改善得快,就要加快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但這么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說降下去就降下去”。“這個排放后面是我國偏重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所帶來的非綠色生活方式。”我們現在燃煤用量、家庭供暖房間溫度都很高,機動車很多是大型的SUV,非綠色的生活方式也帶來很多影響。

也就是說,從霧霾產生和解決角度看,人人都是霧霾的受害者,也是霧霾的制造者。解決霧霾問題,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霧霾與其他社會公共事件類似,會帶來社會的恐懼和焦慮。”一環保人士表示,但與反對核電、PX項目、建垃圾焚燒廠的公共事件不同的是,前三者的健康影響并沒有被證實,而霧霾對人們的健康確實是有影響的,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要給人們指出解決霧霾的出路,其中就包括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等編寫的《PM2.5污染防治知識問答》,很多人“打瓶醬油也開車”,不節約用電,這些行為都會導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每個人因此也成為環境的加害者……是時候直面污染嚴重的“現實”。面對霧霾,抱怨、急躁是沒有用的,我們每個人的微小行動都關乎到環境質量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環保的生活理念,從小事做起,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杯水,多種一棵樹,餐飲后打包帶走食物;空調設置夏季不低于 26℃;購買節能冰箱等高效低能耗電器……這些小小的行為聚合起來,將節省多少資源,減排多少廢物!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行動會給人們帶來希望,帶來更好的心理預期,這也會減輕霧霾帶來的心理影響。”該環保人士說。

相關鏈接

霧霾天應全方位調試心情

心理專家提醒,有抑郁傾向的人在冬季不要獨自悶在陰暗房間內,應多和親朋交流,多曬太陽,盡早治療。普通人則不妨注意從以下幾點進行自我調適:

1. 減少外出。建議大家這種天氣減少外出,盡量在家里做一些娛樂活動,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出門的時候,在室內也可以運動鍛煉,如打拳、做瑜伽、自己按揉身體等。對于需要長期待在室內的上班族,請調亮室內的燈光,增強光線,營造一個“陽光充足”的環境。

2. 及時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可以多與家人朋友談心交流,或多與朋友和家人聚會,及時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 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以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

4. 注意飲食合理。應多吃高熱量的食物,如肉類、蛋類、豆類食物,尤其像羊肉、牛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熱量高,可以增強御寒能力。水果首選香蕉,飲料則推薦荸薺、豆漿飲料,零食可以選擇巧克力、花生等。

5. 要多吃熱食。冬天要少吃冷盤、面包甚至冷飲等食物,多喝熱湯、熱飲和熱飯菜。

6. 注意營養平衡。雖然高熱量的食物有促進心情的作用,不過也要注意身體營養的平衡,還應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與之搭配,多飲水,適量補充維生素D。

7. 駕車出行不要著急。(記者李禾)

怎樣祛除心理霧霾?專家建議這么做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