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24日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循環》雜志上發表論文稱,針對左心室的導管消融手術,會導致腦損傷,并可能會造成認知能力下降。這一結論與之前對導管消融手術安全性的認知存在明顯差異。
導管消融術是治療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醫生會通過穿刺血管,把電極導管插入患者心臟,確定引起心律失常的異常結構位置后,在該處局部釋放高頻電流,通過熱效能,摧毀病變組織,恢復并維持正常心律。導管消融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對心肌造成的損傷有限,被認為風險很低。
而此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對上述認知提出了質疑,研究結果表明,導管消融術還存在一種過去尚未認識到的風險。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征集了18名患有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早期收縮的病人。這些志愿者平均年齡58歲,半數患有高血壓,但大多沒有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病史。研究人員對其中12位病人進行了左心室導管消融手術,而作為對照組,6名病人進行了右心室導管消融手術。在術前術后,研究人員對每位病人都進行了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并做了腦部磁共振成像。從術后檢查結果看,進行左心室導管消融手術的12位病人中,有7位病人共發生了16次栓塞,而進行右心室導管消融手術的病人發生栓塞的次數為零。11位進行左心室逆行途徑導管消融的病人中,有7位病人都出現了至少一個新的大腦損傷。
研究人員指出,新研究表明,進行左心室導管消融手術后,病人出現栓塞并引起無癥狀大腦損傷的比率明顯偏高。他們建議要對這類腦損傷進行更多研究,以了解這些病變的長期后果,并想辦法避免其不利影響。(記者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