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期”,又叫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造成母嬰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發病機理卻長期不明。昨天,記者從鼓樓醫院獲悉,該院婦產科胡婭莉教授團隊經長期研究發現,子癇前期的發病與一個叫CD81的分子高度相關。這一發現或將有助于早期篩查高危人群,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引起世界關注。
子癇前期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也是圍產兒發病與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表現為在孕后20周左右出現高血壓和蛋白尿。鼓樓醫院副院長、婦產科專家胡婭莉介紹,如果是孕34周后出現子癇前期的晚發型患者,可考慮提前分娩,但如果是早發型,藥物等治療手段又沒有效果時就比較棘手。
“只能終止妊娠,若繼續在肚子內觀察,就會導致胎兒宮內窒息死亡。”胡婭莉表示,該疾病不僅非常危險且較為常見,發病率在5%—10%。全世界都非常關注這個病,相關研究已經持續一個多世紀,最古老的藥物也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由于沒有搞清發病機理無法進行提前干預,這一疾病的治療效果并沒有改善。因此,它依然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業界公認子癇前期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胎盤表現為“胎盤淺著床”,導致胎盤胎兒供血不足,第二階段即孕中晚期,表現為“全身血管內皮細胞激活”。此時,孕婦血壓升高后,腎臟、肝臟、血管等會出現損害,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心衰、肺水腫、滲血腦卒中等多器官功能損害。
世界醫學專家們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該病的發病原因。胡婭莉在1982年讀研時就開始這一課題的研究,10年前,她又帶領鼓樓醫院婦產科沈莉、刁振宇博士進行體外刺激實驗,為大白鼠模擬母體懷孕環境,終于在最近發現了一個CD81的分子,這一分子不但在子癇前期的胎盤中高表達,在孕婦血清中也會明顯增高。“可以肯定的是,CD81分子在子癇前期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結論在整體動物實驗中也多次得到驗證。”胡婭莉說。
“實驗中看到,當把CD81打到大白鼠尾靜脈里時,它的胎盤血管會明顯變窄,到19天去看時,就會發現這一組大白鼠的胎兒體重遠不如對照組,這是因為血壓高宮內慢性缺氧導致生長受限,完全模擬了人體子癇前期的表現。”沈莉博士介紹。
找到CD81分子將帶來兩大潛在臨床意義:一是該分子可能成為預測指標,盡早篩查出高危患者,在孕早期篩查干預,可以大大降低孕產婦及胎兒死亡率;二是CD81分子可能成為子治療靶點,帶來解決問題的辦法,即未來某一天只要研究出相關抑制CD81高表達的藥物,就能解決“子癇前期”的臨床醫治。(記者顧小萍 通訊員柳輝艷、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