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3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調局地質力學研究所承擔的祁連山天然氣水合物(陸域可燃冰)控礦因素綜合研究及編圖項目,近日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成果評審并獲優秀。研究表明,祁連山儲藏大量陸域可燃冰。

項目組通過對祁連山新生代隆升過程與第四紀古環境研究,認為祁連山經歷了新生代早期的長期夷平與晚新生代的強烈隆升過程,并于77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進入冰凍圈并形成保存至今的凍土與天然氣水合物。

研究人員采用自主研發的深孔地溫實時監測系統,對祁連山木里水合物DK-9孔510米深度范圍的溫度進行了三年的連續觀測,確定木里天然氣水合物聚集區凍土層厚達160米,凍土層和凍土層下地溫梯度分別為1.38°C/100m和4.85°C/100m,由天然氣水合物相平衡曲線估算的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底界深度為510—617米,水合物穩定帶厚度為377—484米。

項目組通過對祁連山地區烴源巖展布、生烴潛力評價、生烴史分析及木里盆地鉆遇油砂的油源對比分析,認為分布于中祁連和南祁連北部地區的上三疊統尕勒得寺組湖相泥巖和侏羅系窯街組煤系泥巖是天然氣水合物最有利的氣源巖。

陸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與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祝有海介紹,陸域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查是一項探索性極強的工作,特別是在新構造活動強烈的青藏高原地區挑戰性更大。項目組通過4年的基于構造—凍土—氣源巖等主控因素的綜合調查研究,形成了陸域新構造活動區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方法體系,重建了祁連山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過程,并結合祁連山新生代構造變形、隆升歷史與凍土形成演化過程建立了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模式,圈出了祁連山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有利地區。這些探索和總結,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記者 謝宏)

祁連山的“原住民”:可燃冰在遠古時代已“埋進”這里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