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氫不是一種臭雞蛋氣味的有毒氣體嗎?它對人體還有好處?”憑著對中學化學課程中硫化氫氣體經典描述的記憶,記者不禁有些困惑。

“是的,常人看來,硫化氫氣體有毒,氣味難聞,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物、廢物。但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氣體信號分子研究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并證實了,體內適量的硫化氫氣體,有助于抑制心腦血管等多種衰老相關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南華大學副校長、動脈硬化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姜志勝淡定地為硫化氫“邀起了功”。

他和他的團隊,憑借有關硫化氫對衰老相關性疾病作用與機制的研究,新近斬獲2016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靈感來了:一顆大蒜開啟一項新發現

氣體信號分子,是指可發出“信號”、引起人體細胞內信號發生轉導過程、產生廣泛生物學效應的氣體分子。目前,醫學上發現并成功獲得廣泛應用的有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硫化氫是世界上第三種被發現的人體氣體信號分子,可參與人體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研究并報道硫化氫生物學效應,及其在人體中工作機理的國家。

“我們的研究靈感,來源于大蒜。”姜志勝說。

眾所周知,大蒜有利人體健康,而這種吃下去讓人口氣難聞的家伙,就能產生硫化氫氣體。大蒜對人體健康有利,是否與硫化氫氣體分子有關?如果是,那人體自身能否產生內源性硫化氫氣體分子?它們在體內如何產生,又有怎樣的生物學效應?

最初對硫化氫氣體分子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時,姜志勝腦海中蹦出了一系列問題。

以此為切入點,2004年,姜志勝團隊與北京大學合作展開硫化氫分子與衰老相關性疾病間關系的研究。他們判斷,這種氣體分子未來會在生命健康領域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證明,人體內現有三類酶類可促進硫化氫生成。這些內源性硫化氫,存在于機體各組織系統,并在機體穩態平衡的維持中發揮重要調節作用。“當然,體內產生的不僅只有硫化氫,還有氫氣、二氧化硫等氣體分子,目前也都在研究中。這些都是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兩大經典氣體信號分子以外的新型氣體信號分子。”姜志勝補充說。

原創發現:防治衰老性相關疾病極具前景

目前,姜志勝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學發現——

發現了硫化氫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拮抗作用及機制,深化了對血管衰老相關性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證實了硫化氫是一種新的拮抗心臟氧化應激損傷的保護物質,為衰老相關性心臟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發現了硫化氫對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危險因子神經毒性的拮抗作用及機制,提出增加腦內H2S含量是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的潛在新策略;發現了脂肪組織來源的硫化氫,是參與胰島素抵抗發生的新調節分子,為揭示H2S在糖尿病這一衰老相關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

同時,團隊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硫化氫是衰老以及衰老相關性疾病防治的一個極具前景的化學分子”這一新學術觀點,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這一學術觀點,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并被評為該雜志當月的“新聞發布文章”。瑞士“老年經濟研究機構”出版的2013年第5期《國際醫學報告》,則以項目組論文作為背景文章,用3個版面對團隊觀點進行了專題報道。團隊項目系列研究成果,還先后發表在《動脈硬化、血栓形成與血管生物學》等國際權威雜志,20篇主要論著被48個國家和地區引用,SCI總引次數1013次,單篇最高他引次數達180次。

堅持研究:繼續“臭味相投”下去

“我們的研究發現表明,內源性硫化氫體系失衡是衰老相關疾病或病理過程發病的重要環節,揭示了硫化氫對衰老相關疾病或病理過程拮抗作用及其機制,也開拓了氣體信號分子硫化氫生物學效應研究中的新領域,為它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姜志勝如此總結。

廢氣并不廢,它們在體內可以參與內環境調理,使之處于平衡狀態。它們可以預防衰老性相關疾病的發生。同時,當發生衰老相關性疾病時,內源性硫化氫體系出現失衡,硫化氫水平降低,可通過補充適量外源性硫化氫糾正失衡,抑制衰老相關性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團隊的理論研究,為以硫化氫分子為靶點,開發相關藥物,預防和拮抗一些衰老性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我們正在開展相關藥物開發的研究,最近已合成出一種新的硫化氫外源性供體,正在驗證其在體內可釋放出硫化氫的量及釋放時間、生物學效應等。”姜志勝說。當然,他也強調,并非體內硫化氫分子越多越好。關于體內硫化氫分子的合適水平,因人、時、病等而異。

“我們是一群有志于從事硫化氫氣體信號分子研究的‘臭味相投’的人,我們還將繼續‘臭味相投’下去。”姜志勝說。(記者 俞慧友)

劇毒氣體也能“樂于助人” 硫化氫對防治衰老有貢獻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