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法律+科技’領軍者國際峰會”在杭州舉行。此次峰會正值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之后不久,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中國法院正努力把人工智能引入辦案系統,而人工智能對法律行業進行變革的程度,已日漸成為各界爭論的焦點。

  辦案系統已展開應用

此次峰會由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浙江省司法廳等指導,杭州錢塘智慧城管委會與上海百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事通”)主辦。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規劃處處長何帆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法院系統一直在探索和推進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應用,目前理想的一種呈現模式是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簡稱“206工程”。該系統將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的所有數據辦案系統打通,以人工智能在過去海量證據規則和法律規則的吸收基礎之上,對辦案人員進行提醒,重構刑事案件的辦案流程。

記者了解到,自5月3日在25個試點單位上線以來,“206”試運行已滿兩個月。“206”在對上海幾萬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書數據進行學習后,這個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技術內核的“小嬰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證據信息抓取、校驗和邏輯分析能力。

  關鍵還得解決標準化問題

事實上,包括上海百事通研發的多角色協同SaaS法律服務平臺在內的法律+科技服務模式的探索,已日漸展開。上海百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子豪在論壇中表示,百事通已耕耘法律+科技行業12年,就是希望把法律的契約精神引入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律師真要失業了?對于這個問題,《明日世界的律師》作者理查德·薩斯金(Richard Susskind)表示,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之內,我們還是需要律師及法官的工作,但在更久遠的未來,律師的部分工作會被替代。

何帆則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人工智能首先將改變法官的思維和判斷模式;其次,改變法院的訴訟流程;最后,改變法院的人員配置模式。但把人工智能應用在司法上,還得首先做到標準化。這意味著將審判權還給法官的同時,確保類似案件的裁判尺度盡量相同。其次還得從比較標準的判決中提煉出共性,從最高法院的角度來完成知識圖譜的構建工作。

但無論如何,相當于法律世界的阿爾法狗——IBM Watson Legal,已就職于紐約Baker&Hostetler律師事務所,處理公司破產等事物。據介紹,律師們通過數十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在線法律數據搜索,它幾乎是在瞬間就能完成,而且結果是一樣的精準。(記者 姚 翀)

人工智能參與司法辦案,未來律師會失業嗎?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