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次大洋科考、1次南極科考,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是個有著豐富海洋科考經歷的“老海洋”。9月17日,他第一次坐在網絡直播間,與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張鑫研究員、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的喬方利研究員一起,結合衛星傳來的海上現場視頻,和廣大網友分享有關海洋的故事。

這是2017年全國科普日的重要活動之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與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合作,促成了這次“海洋科考直播課堂”活動。在我國關鍵核心海區“兩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及近海,同時連線4艘開展不同科研任務的科學考察船,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雖說首次多船連線直播難度很大,但總體達到了預期效果,向公眾展示了我國海洋科考的精彩內容。”直播前,何高文還有點擔心,自己給“海洋六號”現場下達的“任務”能否實現。所謂“任務”,是他希望當船上科學家坐在室內講臺前講述海洋知識時,相關人員能輔助用移動設備,將鏡頭切換到室外作業現場。

何高文曾經參加過幾次科普活動。

“如果沒有有現場感的作業畫面,直播效果要大打折扣。”但他也坦言,目前船上缺乏將長距離實時移動畫面信息上傳到衛星上的專門設備,又沒有專業攝影記者,要完成這一任務,對沒有科考直播經驗的現場科研人員來說并非易事。

為了這次直播活動,組織方動用了大量資源,尤其是在通訊保障方面,將船上網絡帶寬放大了好幾倍,和陸地上視頻時,海上浪花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海上直播受技術裝備條件制約,如果能提前對硬件設施進行改造,也許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在何高文看來,現在已經邁出了多船連線的第一步,下一次在此基礎上會更上一層樓。

下次活動啥時候?中國科協相關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明年肯定要做,但到底怎么做,現在還沒定。

“咱們會像美國‘決心號’那樣,將海上連線科普常態化嗎?”

面對記者這個問題,該人士直言,目前看來可能性較小。

美國“決心號”在執行每個航次時,都會安排科普專員負責科普連線和協調工作,一個航次下來要做幾十場科普連線。“制度化保障,是‘決心號’科普工作能夠持之以恒的關鍵。”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研究員丁巍偉曾經在“決心”號上做過多場科普并頗受歡迎。幾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認為,隨著我國科考船硬件設施提升,大部分船上可以上QQ、微信,硬件不缺,主要還是缺乏制度化的保證。

采訪中,多位人士表示,與其他領域的科普相比,海上連線科普有特別的優勢。大海是天然的課堂,教具甚至都不用特別準備,大洋深處湛藍的海水都可能是科普素材。(記者陳瑜)

科普日首次同時連線四艘科考船 專家呼吁制度化是短板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