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副經理彭勃(右二)與相關人員一同和大窩凼原住村民合影。 (駱飛/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4月16日電 “這個精密的裝置叫饋源艙,望遠鏡收集的所有信息,都匯聚在這里,它相當于‘天眼’的眼珠?!?月13日,在被稱為中國“天眼”的大射電望遠鏡底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副經理彭勃,再次為來訪“嘉賓”介紹這一國家工程的新創造,而這一次,他的聽眾,是12位農民。十年前,他們是生活在這片環抱著“天眼”大窩凼里的“凼主”,這一刻,“天眼”移民再次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
順著饋源艙一側七、八米遠的地方,42歲的楊天覺還能找到曾經養育鄉親那口水窖的位置:“我在這里種了一棵桂花樹,11號塔基那里,就是我家的老房子?!痹俅握驹谶@里,聽科學家介紹望遠鏡的偉大與神奇,楊天覺心里一陣陣激動。
如一個巨型“天坑”的“大窩凼”曾是隱藏在貴州群山深處的一片天然洼地,這里只居住著12戶人家。為了這處獨一無二的望遠鏡處所,自1994年提出項目建設規劃后,科學家們苦苦搜尋、反復論證研判了近10年時間才得以確認。而這一切,是因為大窩凼得天獨厚的地理、地質條件和極端寧靜的自然條件。
和楊天覺一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做夢也沒想過,能尋找“宇宙生命”的神秘望遠鏡,有一天會在這里“安家落戶”?!笆畮啄昵?,幾名科學家來到這里,打破了我們的平靜生活。聽說要在這里架一口大鍋看太空,我興奮地帶著他們爬坡上坎搞勘查,可晚上睡不著,總覺得這個想法太不可思議了?!睏钐煊X說。
三年初勘,盡管12戶村民也會常常聚在一起討論會不會搬走,可大多數人還是不相信。直到有一天,工程師們抬著五臺鉆機來勘測,村民們漸漸明白,為了國家工程,他們必須要搬離這里。
“12戶都是一個老祖公的后代,已經在大窩凼生活了七八代人。離開家,心里肯定戀戀不舍,但為了國家發展,我們必須支持?!睏钐煊X說,以前這里封閉、落后,大窩凼通往外界有5個埡口,卻連一條路都沒有。凼底總共只有20多畝水田,種的糧食不夠吃。只能到周圍山上開荒種地,玉米賣不出去就養豬,可豬養肥了也很難拉出去。用牛來趕豬,爬到半坡,豬累得氣喘吁吁死活不肯走,就拿竹編的豬籠,一邊一個杠子四個人來抬。賣一趟豬掙不了幾個錢,卻休息一個星期都緩不過來。凼底的群眾,一直守著貧困。
搬離大山,徹底改變了大窩凼農民的生活。楊天覺說,政府在鎮上給每戶修了一套房子,還對山林、土地給了補償。搬出山打了兩年零工后,楊天覺用剩下的錢投資做起輪胎生意?!爱敃r聽專家說,美國的‘天鍋’建好后,那個鎮的人口增長了兩倍,這句話深深印在我腦子里,相信望遠鏡建成我們這里一定會大發展?!彼f。
如今,楊天覺和妻子開辦的“鄧祿普輪胎”專賣店已是克度鎮上最大一家輪胎銷售商,每年純收入二、三十萬元。“望遠鏡給了我們一次重生的機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p>
平塘縣委書記臧侃說,2006年,“中國天眼”落戶平塘,為保證大國重器順利建設,2007年7月,縣里啟動臺址移民搬遷工作,大窩凼12戶群眾搬家讓地,闊別故土,舉家搬遷到克度鎮金星村金科路。之后,“天眼”5公里核心區涉及的克度、塘邊兩鎮1794戶8097名群眾需舉家搬離故土。目前,半徑3公里核心區的512戶2377名群眾已舉家搬遷至平塘克度鎮金星村馬鞍和塘邊鎮灣子村油菜坪兩個安置點。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今年,為了回饋核心區群眾的貢獻與支持,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平塘縣,將“天眼”移民們再次請回他們的家,共同見證發生在這里的奇跡。
“搬離深山,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建成天眼,打開了人類的眼界。雖然大窩凼還是常常出現在夢里,可我的家,為全人類尋找新的發現,這種緣分,是一生的榮耀!”楊天覺說。(記者 王麗 齊健 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