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以來,美國航母戰斗群將駛入朝鮮半島海域的各種傳聞喧囂塵上,加劇了半島的緊張局勢。看似平靜的海面,是各國軍事實力較量的主戰場之一,如何才能在現代海戰中贏得先機呢?
“要想贏得戰爭,亟須艦船平臺在能源動力、武器及發射方式上進行顛覆性變革,以技術性創新牽引作戰樣式創新。”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表示。他是在25日上午在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發明家論壇上作主旨報告時作這番表述的。此次論壇由中國發明家協會、科技日報社等主辦,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當前世界各國海上作戰樣式,是按照任務類型設計和建造不同的作戰平臺,由多個作戰平臺組成編隊,謀求體系作戰和精確打擊。馬偉明認為,以編隊為單元的海上作戰樣式主要存在兩大局限,一是平臺和武器的建造、維持成本高,經濟可承受性差,二是投入的作戰平臺種類和數量多,前沿傳感器系統復雜,協同指揮難度大,電磁脆弱性強。
在描述對新的海上作戰樣式的構想時,馬偉明指出,艦載高能武器和全電艦船技術的集成創新與研制成功,將使單艘艦艇實現系統防空、反潛和對海、對岸的精確打擊,這將徹底顛覆現有的海上作戰樣式。電磁軌道炮、電磁火箭彈、線圈炮、激光炮等高能武器的出現,使單艦平臺的整體攻防性能和持續作戰能力大幅增強,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研制成功,又為高能武器上艦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支持。
如此強大的單艦平臺,馬偉明稱之為“全能艦”,對其攻防性能逐一進行了設想。防空分為3個層次:200—600公里范圍,使用可重復自動裝填的通用電磁發射裝置發射反導導彈,實現點對點防御;10—200公里,利用電磁軌道炮實現目標面攔截;10公里以內,利用激光炮作為最后一道防線,對末端導彈進行攔截。反潛和反魚雷上,利用電磁發射裝置發射反潛導彈對潛艇進行攻擊,利用電磁線圈炮對來襲魚雷進行攔截。
在反艦與對陸攻擊體系的構想中,“全能艦”將形成3層火力圈:600—1000公里,使用可重復自動裝填的通用電磁發射裝置發射遠程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完成對海和對岸目標攻擊;200—600公里,利用電磁火箭彈(炮),進行對海和對岸目標攻擊;200公里以內,利用電磁軌道炮完成對海和對岸目標的攻擊,一具電磁軌道炮可將對岸打擊能力提高一個數量級。
在馬偉明看來,我國在艦載高能武器和全電艦船技術兩大領域的群體性突破,為海上作戰樣式變革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他表示,若能抓住當前化學能、機械能向電磁能變革的技術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當前我國在電磁能武器和艦船綜合電力系統領域的世界領先優勢,先對手一步實現作戰樣式的創新與變革,必將實現對英美發達國家的后發趕超,并主導和引領未來海上作戰樣式。(記者 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