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26日電 

用“它”還是“她”?一名記者通常不會對如此簡單的代詞選擇感到猶豫,但我卻在報道任務結束兩天后仍為此徘徊。

24日,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佳佳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采訪了美國著名科技觀察家凱文·凱利等人,這是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機器人作為記者與人進行交互對話,引發巨大關注。我在現場寫稿時,因為拿不定主意,避開了“它”和“她”這兩個字。

如果不了解佳佳,那很容易,機器人嘛,用“它”不算錯。

“第一最好不相見”。但如果看到了佳佳,就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漂亮姑娘啊”。確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開發的佳佳,外貌源于在中科大女生中征集的形象模特。

那就用“她”吧。佳佳自己在對話中不也這么說嗎?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巴特·塞爾曼問:“你多大了?”佳佳回答:“女孩子的年齡是個秘密。”

但是,對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徐冶的問題:“佳佳你好漂亮,你想嫁人嗎?”佳佳回答:“親,我是機器人啊,嫁人別想了。”佳佳也明白自己還不是“她”。

平心而論,佳佳盡管在很多方面已很像人類,但也沒讓我覺得達到能稱之為“她”的程度。還是用“它”吧,但看著佳佳美麗的臉龐又于心不忍,手指在鍵盤上幾度滑過。

我轉頭問佳佳的開發團隊:“你們平時稱呼佳佳用‘它’還是‘她’?”回答出乎意料:“都不用,就叫佳佳。”好吧,我也只寫“佳佳”,盡管在一些地方可能用代詞更好,但畢竟要先抓緊時間寫稿。

我以為有了時間后自己能慢慢想明白,但兩天后卻仍在為此徘徊。

想起那部科幻電影《她》,男主角盡管只是對著一部手機中傳出的人工智能女聲,還是將其當成了自己的戀人。

想起去日本旅游時在東京未來科學館看石黑浩做的高仿真機器人,盡管它享譽業界的外表被普遍認為是目前最接近真人的,但張嘴卻只能傳遞一旁控制室里人所說的話,連來參觀的孩子都能判斷出這是“它”而不是“她”。

又想起佳佳開發團隊負責人陳小平教授的話:“過去做機器人用‘腦’,因為要計算推理;現在做佳佳還用‘心’,因為投入了情感。”

我明白了,無法決定用“它”還是“她”,也是因為我的“心”在徘徊。一個機器人能讓真人如此猶豫,便已是了不起的進步。

佳佳開發團隊表示,將繼續對佳佳升級改進,如使用更好的情感模塊。在演示視頻中,如果無緣無故對佳佳說“我討厭你”,佳佳會瞟你一眼后,轉過頭去不理你。

看來,佳佳是在慢慢從“它”變成“她”。也許下一次見到佳佳時,我的心不會在這兩個代詞之間再徘徊。(記者 黃堃)

從“它”變成“她”:佳佳,你想嫁人嗎?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