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3月1日電 記者1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獲悉,這家研究所基礎免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機制,為相關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人引起埃博拉出血熱,致死率可高達90%。針對這一病毒,目前沒有獲得許可在臨床應用的疫苗、特效抗病毒藥物。
據團隊王斌博士介紹,埃博拉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是介導病毒感染靶細胞的唯一蛋白,也是疫苗研發的首選抗原、抗病毒制劑開發的理想靶標。
科研團隊從囊膜糖蛋白的生物合成過程入手,發現內質網分子伴侶中的鈣連蛋白、鈣網蛋白,參與了囊膜糖蛋白的成熟過程。進一步研究發現,囊膜糖蛋白GP2亞基的N—糖基化,通過參與蛋白的剪切、蛋白糖鏈的加工、多聚體的形成、蛋白折疊等多個過程,影響著病毒的組裝和感染。
團隊鄭永輝研究員解釋說,病毒借助宿主細胞的內環境來完成自身蛋白的成熟及病毒粒子的組裝,是一個精密調控的過程,任一環節的異常或缺失都可能導致病毒無法裝配和感染。此研究闡明了細胞通過囊膜蛋白糖基化而調控蛋白功能的機理,將為抗埃博拉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相關成果已在美國出版的《生物化學雜志》期刊上在線發表。(記者 閆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