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被譽為中國IT產業“風向標”的年度盛會——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BAT三巨頭掌門人在本屆峰會上再度同臺,并針對人工智能各自發表大開腦洞的觀點,多種顛覆性技術被參會大咖熱議。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嗎?人工智能的機器腦是否比人腦聰明?深圳又將在此輪創新風口中扮演何種角色?
“當我們面臨人工智能全球競爭的時候,中國和世界第一次站在了同一個起點上”,在主題為《中國與世界人工智能的未來》的首場演講中,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未來,并認為我國應抓住機遇,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競爭中有所作為。
他介紹,超強計算、海量數據、優秀算法,今天這三個領域取得的巨大突破,讓人工智能的未來變得可以期待。比如,利用海量數據,在診斷乳腺癌上人工智能比病理學家的準確率還高;在金融的風險管理、反洗錢、貸款等方面,螞蟻貸款的壞賬率遠遠低于一般銀行,是因為有人工智能精準定位。
朱民認為,在全球聚力發展人工智能上,中國未來大有可為。朱民舉例,技術層面,2005~2015年全世界兩萬篇最重要的人工智能文件,28.2%的文章是由華人撰寫,引用率達到32.1%,主導“阿爾法狗”的研究員黃士杰博士也是華人。
產業層面,人工智能在國內正如火如荼,從機器人到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安防,再到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所有人工智能的領域都能在中國找到,“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如此的人工智能進步”。
朱民指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取決于人工智能。但同時他又提醒,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在頂端是產品,中端是語音識別等應用,下端是CPU、GPU、神經網絡學。我國最多的還是應用,但在芯片這類基礎設施上還遠遠落后,中國每年進口2000億美元芯片,“如果芯片在別人手里,你怎么能號稱是人工智能大國?”
朱民建議,面對人工智能,企業當然要做產品、做應用、做消費品,但同時也要往“下”走,做基礎、做平臺、做芯片、做研究,移向制造業,這才是中國人工智能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面對人工智能時,政府應扮演哪種角色呢?朱民表示,政府第一個責任是充分全面理解人工智能的挑戰以及其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變化。政府應培育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和環境、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甚至是提前研究系統的思考處理人工智能引發的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記者 阮元元 崔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