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動動手指頭就把手機里平淡無奇的照片變成驚艷朋友圈的畢加索風名畫?答案是,下載一個叫做Prisma的手機修圖軟件。

如果你既沒有聽說過口袋妖怪GO,也沒聽說過Prisma,那么快快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已經out了。因為據說,“現在全世界的潮人里,一半在滿大街抓妖怪,另一半在用Prisma軟件搞藝術創作”。

化腐朽為神奇,

只需幾秒鐘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勞爾·杜飛的靜物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的巨浪》……這些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就算你沒聽過也不要緊。要緊的是,Prisma可以把你隨手拍下的平凡生活場景脫胎換骨,使其搖身變成

與這些名畫風格類似的藝術作品,而且立等可取。

除了名家名作,Prisma里還有素描、馬賽克、日本漫畫,30多種濾鏡任你挑選。你要做的只是上傳或拍一張照片,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濾鏡風格。無論是睡得正酣的貓咪,還是下班經過的街角,亦或是你隨便哪張自拍,只需幾秒鐘,濃濃的藝術氣息就從那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片上撲面而來。乍一看,還真像是出自藝術家手筆。

就這樣,Prisma依靠簡單的操作和超出期待的藝術“再創作”,征服了全球各地缺乏藝術細胞卻沒有放棄藝術追求的文藝青年們。

這款由俄羅斯創業團隊研發的修圖App6月份才上線,但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4億張圖片通過它華麗“變臉”。連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都不甘落后。他默默用Prisma

再傳給下一個神經細胞,進行下一步處理。Prisma使用的人工神經網絡原理與其類似。

好了,現在開始揭秘Prisma“偷梁換柱”之術。它的人工神經網絡分為好幾層。最下面那層負責分析照片的內容,也就是對照片的每個像素點進行分析。再往上那層可以對照片進行粗略的抽象,找出哪些是點、哪些是線、哪些是圓等等。最上面那層則可以抽象出一幅畫的風格。總之,越下面的層越能學習一幅畫的內容,越往上面的層越能學習一幅畫的風格。

這個人工神經網絡已經提前把名家畫作學習完畢,現在只需要把你上傳的照片按照同樣的過程學習一遍。然后,最關鍵的步驟來了:它把抽象出的代表名家畫作風格的那層拿出來,替換掉了你的照片風格,你的照片內容依然保持不變。魔術完成!一幅修了張圖分享在Instagram上,加入了廣大文藝青年的P圖大賽。

還有啊,上面說的4億多張圖片都來自iOS系統。如果你用的是安卓系統,不必難過,因為7月底Prisma的安卓版本也在千呼萬喚之下與粉絲見面了。來來來,加入狂歡!

幕后偷梁換柱的,

其實是人工智能

如果你是此次P圖大軍中的一員,相信你已察覺,Prisma與其他瞬間完成修圖的手機軟件相比,使用過程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等上幾秒鐘。

這幾秒鐘正是Prisma的秘密之所在。因為在這幾秒鐘里,你的照片被上傳到了云端,人工智能在你的照片上做了些“手腳”,然后又給你重新輸出了一張照片。

啥?把你的照片變成畢加索風名畫的其實是人工智能?沒錯。Prisma使用了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你可以將其理解為模仿我們人類的神經系統工作原理設計出來的系統。我們的神經細胞會接受其他神經細胞傳遞過來的信號,對其進行一些處理后,

原汁兒但有著大咖味兒的照片就這樣傳回你手中。

清華學霸,

去年搞出同款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大呼神奇。不過告訴你,去年國內就有人搞出了Prisma“同款”。

“其實這種方法來源于一篇論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碩士畢業生李希告訴記者,去年國外幾個計算機科學家發表論文,描述了將任意照片變成名畫風格的方法。他和另一位同學覺得很有意思,于是“照葫蘆畫瓢”,三天時間便搭建出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人工神經網絡。由于李希當時已經在創業做其他領域,所以并沒有尋求投資將其商業化。

李希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科學家就已經有了這么做的想法,只是這種做法需要很大的計算量,而當時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對圖片進行“變臉”的效果不太理想。“現在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取得了極大進步,這件事情實現起來容易多了。”

既然現在這件事對于人工智能如此小菜一碟,是不是意味著人工智能真的懂藝術?

“這要看你怎么去定義‘懂’這個字。”北京圖森互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王乃巖博士說,人類可以訓練人工智能讓其學會生成一幅圖片,但是我們無法通過它來表達任何含義或情感,因為深度學習是通過數據驅動的。

王乃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實我們所熟悉的Faceu換臉功能、美妝相機功能,背后也都是深度學習算法在驅動。但是人工智能的最終目標并不是完成這樣的任務,而是生成它從未見過的東西,也就是具備我們常說的“創造力”。

“Prisma有沒有創造力?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因為,它沒有辦法把一幅圖片變成一種人們完全沒見過的風格。”王乃巖說,Prisma的成功之處在于,它重新定義了濾鏡,為人工智能找到了一個新的有趣場景。

圖片來源 右上及左下圖片為Prisma在App Store中的展示圖片。其余3幅為李希和同學用自己搭建的人工神經網絡處理后的圖片,其風格分別模仿的是蒙德里克的《構成A》、梵高的《星空》,以及蒙克的《吶喊》。(記者 劉園園 張蓋倫)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李希為化名)

你的自拍和名畫之間 只隔幾層人工神經網絡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