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治堵神器”的“巴鐵”在短短幾天中就被反轉,不僅被質疑缺乏科學基礎、發明“不實用”,是“偽創新”,更被懷疑已經變成融資的“噱頭”。這種情節讓我們想起了年初因引力波而意外躥紅的“民科”郭英森,短短幾周時間,這個被眾多明星大V力捧的“悲情人物”,很快就被證明連基本科學基礎都不具備。
這不僅讓我們思索,到底是什么把他們帶到聚光燈下,引起了公眾的亢奮?更重要的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真正的創新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有人將這些“非科學”、甚至“偽科學”的流行,歸結為公眾科學素養不足。這很有道理,如果公眾缺乏必要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同時被同情所謂“弱者”的“本能”卷積起來,戰勝理智,就會出現盲從。
筆者不禁要再次呼吁科學普及的重要性——科技創新需要科學普及夯實基礎。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論述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關系:“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科技創新需要想象力,但這種想象力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而夯實這種基礎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加強科學技術的普及。如果科普跟不上,一些領域的創新就會乏力,就會給那些披著高科技和創新的外衣、行欺騙公眾之實的“偽創新”以可乘之機。而因為缺乏科學知識,公眾也容易被蒙騙。這將阻礙真正的創新,并且挫傷公眾對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熱情。
防止“偽創新”干擾正常的科技創新秩序,需要多管齊下。就公眾而言,我們需要強化科普工作,讓互聯網時代的科普“觸手可及”,讓公眾掌握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理智地作出判斷。對政府決策部門而言,應該多征求科學家的意見,在對創新項目進行支持時,建立科學評判的遴選機制,別被“偽創新”天花亂墜的前景“忽悠”著“拍腦袋”。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創新進行必要的反思:什么樣的創新是我們需要的,是我們應該鼓勵的,是我們應該支持的?此外,大眾媒體也要承擔好把關人的角色,多思多想多核實,創造良好的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的媒介環境。(作者 王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