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拉薩8月12日電(吳雨仁)雪,通常是白色的,但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上,經常出現一種神秘的“紅雪”景象,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中,燦若彤云,像玫瑰色一樣艷麗,又像血染的紅綢一樣的奇特雪景,令世人驚嘆不已,“紅雪之謎”已被列為了西藏神秘事件之一,紅雪現象是如何形成?為什么只有在喜馬拉雅山才有紅雪呢?

中科院西北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康世昌介紹,事實上,喜馬拉雅山上的紅雪是由雪衣藻、溪水綠球藻和雪生纖維藻等藻類組成的。藻類是低等植物,它們具有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由于它們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能呈現不同顏色。這些雪藻含有特殊的色素——血色色素。當白茫茫的冰雪被這些雪藻染成血紅色后,在陽光的照射下,使被覆冰川和瑞雪的喜馬拉雅山,變成了一片玫紅色的紅雪。

據分析,在冰川中,它們分布廣,耐寒性強,零下36゜C也不至于死亡,但在4゜C以上反而難于生存。這些雪生藻類生長適宜溫度是0℃左右,常常在夏季冰雪融化時生長最好。由于它們含有特殊的血色色素,能吸收短波長的紫外光和藍色光等,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制造大量可溶性糖,降低細胞內含物的冰點,使細胞的膠體結構在低溫下不起劇變或被破壞,從而提高了抗寒能力。有的含有較高的脂肪。這些都可能是雪衣藻類在低溫的冰雪中能生活的原因。當白天充足的光和熱使雪衣藻的紅色素迅速積累起來后,雪衣藻便在喜馬拉雅山,紅雪與白云相互映照,大片大片地展現出紅色的“雪”來。其實,這是由無數的雪衣藻聚成的,每一個雪衣藻都是靜止的小球體,它的內部充滿了紅色素,外面是半透明的外殼。這樣的球體生長緩慢,它們成熟后開始分裂,一個球體里的東西先分成兩半,而后,這兩半再照樣分成兩半。新生的小雪衣藻從破裂了的外殼中蹦了出來,開始其獨立生活。就這樣,在喜馬拉雅山上,每當太陽下山的時候,雪上開始時出現鮮紅的斑點,以后這些斑點占的地盤越來越大,最后形成一大片紅雪。

康世昌介紹,一般來說,喜馬拉雅山的紅雪大都產生在主峰的頂端,這是因為主峰離太陽最近,光線產生得最強,雪衣藻產生的色素也最多,所以看起來最紅。當雪藻在冰川上大量分布時,會降低冰川表面的反照率,導致冰川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加速冰川的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