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堂不同尋常的課。授課的是前來團隊代職的海軍南海艦隊某基地副政委何大偉,授課內容是“陸海聯合作戰問題研究”。

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規劃。團里頒布實施《士官隊伍建設三年規劃》,這份關系到團隊建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竟由幾名士官長起草。

“軍兵種專家走上機步團講臺傳授聯合作戰知識”“士官長進入決策層有地位能發聲”……8月上旬,科技日報記者走進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探尋他們“創”字當頭劈開精武路的經歷。

拿明天的“尺子”,量今天的“步子”

“我們要拿明天的‘尺子’,量今天的‘步子’。”政委張勃告訴記者,“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無論是作戰問題研究,還是日常建設管理,都應該瞄著下一場戰爭。”

2007年,該團由摩步團改為機步團,新裝備陸續列裝。

高興之余,官兵卻很犯難:新裝備來了,相應的人員編制卻沒來。有裝無編,這些“寶貝疙瘩”分給誰、誰來訓、誰來管?

“編制由建設需求牽引,有裝無編但不能沒人管、沒人訓!”團黨委要求官兵不等不靠,先訓起來。他們參照已換裝單位的編制,將裝備下達到分隊,選拔骨干編設訓練單元,由團領導分頭帶領攻關試訓;采取“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的辦法,培養訓練和技術骨干。

“有裝無編”持續了3年,他們既按老編制練老裝備,又按“預設編制”練新裝備。3年后,新編制下達,與團隊摸索的“預設編制”幾無差異!

使槍炮的兵玩起了信息化“小物件”

換裝轉型,換的不僅是裝備,還有思維。

隨著信息化新裝備的列裝,指控U盤、作戰數據、電子地圖等“小物件”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使慣了槍炮的老步兵們,對這些“小物件”并不重視,管理隨意,使用混亂。

為加強管理使用,他們摸索出信息系統“三分四定”規范,小到鼠標網線,大到系統服務器,均分攜行、運行、后留,進行定人、定物、定車、定位,大大縮短了指揮所開設時間。他們還建立信息系統平戰轉換、組網聯調、數據加載等系統備戰標準規范,補充完善6萬余條作戰基礎數據和100多GB訓練數據,提高了信息化條件下的機動作戰能力。

有人說,一部智能手機有70%的功能人們幾乎不用。新裝備列裝,是否也有很多功能官兵沒學通練透?不!他們以創新思維攻堅破難,把裝備性能練到極限、把打仗招數練到極致。

某新型步戰車訓練,陸上課目已練得“溜溜轉”。團領導針對其具有水上機動性能的特點,嚴密組織渡河訓練。

能渡河,能不能下海?廠家技術人員稱:只在江河進行過水上機動試驗,從未下過海。

“打仗,讓下海就得下海,讓過河就得過河!我們要嘗嘗螃蟹的滋味!”該團結合海岸駐訓,用鋼纜系著步戰車駕駛下海,一一記錄比對數據,摸索出海上機動方法,填補了該型步戰車的多項空白。

讓作戰數據成為“無形的子彈”

“如果變革不主動,創新不積極,就跟不上戰爭的變化,就會打敗仗!”說起那場失利,團長守海兵還有些懊惱。一次該團參加上級組織的遠程機動打擊演練,行至陌生地域,列裝不久的新型火炮卻無法實施精確打擊,導致紅軍整個行動功虧一簣。

缺乏大量數據支撐,新裝備性能難以發揮,只有完善數據采集補充機制,讓作戰數據成為“無形的子彈”,新裝備才會成為“利器”。演習復盤上,他們決定建立起一套嚴格的數據采集制度,像補充彈藥一樣補充數據。

見過“白心綠邊”的胸環靶,可誰也沒見過“綠心白邊”的反向胸環靶。為了改變官兵輕而易舉就能瞄準敵方“要害”的習慣,該團制作了中心十環位置為深色、其余地方為白色,與傳統靶紙截然相反的反向胸環靶。他們還參照實戰,設計出射孔靶、掩體頭靶模、墻體身靶等,分別模擬地堡射孔、在掩體中露頭的敵人、在墻角露出半個身子的敵人等各種不同射擊景況,使得靶場有了戰場味。

正是這種敢吃“螃蟹”、敢趟新路的態度,該團連續4年被集團軍評為信息化運用先進單位。(記者 張強 通訊員 周鈺淞 李岸偉)

塔山英雄團:信息化尖兵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