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看來,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以下簡稱“通州種業園”)用5年時間,講述了“一粒種子改變整個世界”的故事。

良種水平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科技水平。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良種繁育與國外仍有差距。2011年建園的通州種業園是北京探索現代種業發展之路的重要載體。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主任許勇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通州種業園的任務是讓企業聚集,并探索讓科研院所促進企業發展。如今,該園區在這兩個方面都卓有成效。

目前,通州種業園聚集了法國利馬格蘭、北京德農、北京聯創、澳佳生態等國內外育種研發企業60余家,并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號召,與廊坊、大廠、武清及山東東阿等地區簽訂合作協議,促進種業領域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

“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轉化平臺不斷完善,促使優秀企業不斷聚集、迅速成長是園區長期的發展目標。”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洪亮說,園區內現在有多家在育種方面取得明顯成績的企業。其中,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國利馬格蘭,使玉米育種研發基地在園區內落地生根;從事花卉種子研發和生產的花兒朵朵花仙子,在園藝種子市場中占有率高達60%;澳佳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則從土壤維護,到健康農產品供給,致力于打造生態農業全產業鏈服務商;中國首家集農資電商、農技服務及農村金融等為一體的農業互聯網高科技綜合服務商云農場,將在園區規劃建設及研發與示范于一體的研發農場。

與此同時,在園區的幫助下,企業的創新成果顯著。京研益農實現了抗TY病毒番茄品種國產化,“京葫36”西胡蘆新品種成功打破國外企業的長期壟斷?!?+5”聯合體推出的“京科968”,2015年推廣面積達到1600萬畝,成為第三大玉米品種。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京科”、金色農華的“農華”、中國農科院的“中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9000萬畝,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8%,為國家糧食持續逐年增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園區建立了農科城種業科技成果托管平臺,吸引了250家國內外科研單位和企業進入,種業科技計劃項目實現自主選擇簽約托管。工作啟動后,已有超過萬項種業科技成果實現了信息成果登記,4000余個新品種在園區進行了展示推介,20多個玉米、蔬菜新品種成功實現商業化開發。

截至目前,通州種業園已和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產科學院、中國農業規劃設計院簽訂入駐協議。同時,以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遺產所等國家主要農業科研院所為核心,啟動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基地,承接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一步發展種業高精尖產業,形成“產學研相結合 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產業鏈。

此外,搭平臺是園區聚集優勢資源、促進種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現代農作物高通量育種研發服務、種質資源交流共享、物聯網集成與應用服務和品種權展示交易等四大服務平臺是園區重要特色平臺。其中,現代農作物高通量育種研發服務平臺,匯集了尖端育種研發設備,為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快捷高效、高通量的分子檢測檢驗服務;農作物種質資源交流共享平臺,有效實現種質資源基因挖掘和規?;_發利用;物聯網集成與應用服務平臺,智能化識別、描述、分析、監控、管理和控制種業“育—繁—推”過程;農作物品種權展示交易平臺,引導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開展新品種聯合測試,育種新技術、新裝備展示。(記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