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藥怎么搭乘信息化快車?

(圖片來源:梁維春 吳遠團/南方日報)

傳統中醫藥怎么搭乘信息化快車?

廣東省中醫院通過智慧藥房為患者提供方便,圖為智慧藥房員工在為患者拿藥煮藥。(圖片來源:梁維春 吳遠團/南方日報)

中醫辨證論治,診斷太復雜?年輕中醫生經驗不足,不敢開方?中醫經典浩如煙海,無從下手?信息化時代,這些難題將不再難倒中醫生。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三屆中國中醫藥民族醫藥信息大會上,“中醫輔助機器人矩陣”產品的發布引起強烈反響。

據介紹,最新開發的中醫輔助機器人“矩陣”像著名智能機器人“沃森”一樣擁有深度學習能力,可以通過采集患者“望聞問切”的信息做出診斷意見,同時結合大數據,通過智能云系統對病人做出綜合分析,協助醫生更加精準地辨證論治。升級后,中醫輔助機器人“矩陣”會變得更加“聰明”,達到中等中醫師水平。

如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健康需求方式的改變,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互聯網+”等技術的信息化服務正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中醫藥實踐中。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讓中醫藥實現繼承創新,從而更好地服務人類健康,成為當前中醫藥振興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中醫藥”開啟“智慧醫療”模式

患者去醫院看完病,不必再去藥房排隊拿藥,也不必第二天再跑一趟醫院拿代煎的中藥,只需坐在家中等待送藥上門。現在,這樣的好事已經成為現實。由康美藥業聯手廣東省中醫院推出的全國首個“智慧藥房”目前已開始運行。

據廣東省中醫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醫院通過智慧藥房的系統,將患者的電子處方發送至康美,由康美完成藥品的調配、中藥煎煮與配送,“患者以前在醫院繁雜的取藥過程,以及回家后煎藥的麻煩,可直接簡化成收快遞一樣簡便,只要在網上選擇智慧藥房的中藥代煎和配送服務,即可坐等送藥上門。”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說,康美藥業在“互聯網+醫療”的積極探索,并聯手廣東省中醫院,推出了全國首個智慧藥房,帶來了診療、服務和配送三個創新,建議廣東省中醫院和康美藥業能重點建立相關標準、準則,打造成一個模板,向行業提供一個規范的經驗模式。

如今,類似于“智慧藥房”的智慧醫療服務正在不斷改變著中醫藥發展格局。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越來越多的中醫便捷服務在“互聯網+”時代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

中醫藥“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互聯網+中醫藥”行動計劃,促進中醫藥各領域與互聯網全面融合,實現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醫療服務模式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省市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施,智慧醫療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關鍵要素和最大單元模塊。以智慧醫療為代表的新的醫療服務模式正在出現,將為醫療領域的改革拓展出廣闊的空間。

信息爆炸時代的中醫藥大數據探索

信息化基于大數據的收集、管理和應用。打開廣東省中醫院中醫智庫平臺,《素問》《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肘后備急方》……在手機APP上,數千本中醫經典圖書可隨時查閱、下載。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告訴記者,中醫智庫平臺是2015年該院引進搭建的中醫古籍移動式圖書館,圖書館已經提煉出醫家優秀、中醫古籍2000余本,其中包含多種珍貴的孤本、珍本、善本古籍,為臨床醫生、醫學院校師生、科研人員及中醫愛好者提供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臨床知識學習、醫家見解思路、保健養生知識等。“除了網絡版之外,還開發了APP版本,讓中醫古籍古為今用,為學習者提供隨時隨地的閱讀服務。”

當前,世界正處在一個醫學信息“爆炸”的時代。據統計,醫學信息資源占據約30%以上互聯網信息資源,醫學文獻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臨床醫生需要閱讀大量的專業文獻,才能跟上現代醫學發展的速度。醫學科技的發展也離不開大數據。大數據的利用、開發和整理,可以顛覆以往很多研究結果,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

除了中醫智庫平臺,廣東省中醫院還開發了專家地圖、慢病管理系統、健康管理系統等各類大數據系統。例如,慢病管理系統通過收集慢病患者信息,并進行分析管理,從而有效開展干預、跟蹤、反饋、復診、康復一系列中醫治療解決方案。系統投入使用后,該院慢病患者數量顯著下降。

除了中醫,中藥大數據也加快發展。目前,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全面啟動。以廣東為例,普查隊對全省22個試點縣(市、區)、432個樣地、15552個樣方進行了野外調查,共發現藥用植物種類約1500種,其中重點品種80種。制作藥用植物臘葉標本5000多份,收集中藥資源種子(含果實)20余種,藥材實物標本600多種。這些數據全部錄入全國中藥資源數據庫,為我國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以及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提供參考。

“十三五”建立國家中醫藥智慧云服務平臺

年來,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增加,僅2014年全國中醫醫院信息化經費投入達到43.6億元,近5年年均長率達到24.58%,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同時,中醫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大部分中醫醫院已經建立了以電子病歷系統、醫生工作站等為核心的臨床管理信息系統。據統計,55.00%的中醫醫院建立了中醫電子病歷系統,64.40%的中醫醫院建立了門(急)診醫生工作站。74所中醫醫院建立了名老中醫經驗傳承信息系統,132所中醫醫院建立中醫輔助診療系統,136所中醫醫院建立了中醫特色治療管理系統。

不過,中醫藥信息化建設目前仍存在基層中醫藥部門信息化執行能力不強、中醫藥信息化基礎薄弱、設施缺乏、經費投入不足以及東中西部地區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等問題。

對此,王國強提出,建立中醫藥大數據系統,全面推進全國中醫藥信息化布局,統籌開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中醫藥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綜合信息整合與共享,促進信息化對中醫藥醫療業務、科學研究、行政管理決策支持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而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也已確定:建立國家中醫藥智慧云服務平臺,實現省、市(地)級中醫藥主管部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中20%的三級中醫醫院、30%的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和50%的中醫藥科研機構和中醫藥高等院校接入云平臺,實現重要的各門類的中醫藥業務數據共享、互聯互通。

(記者 徐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