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學典禮后,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正式宣布成立。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介紹,國科大未來技術學院旨在探索研發著眼于未來的、能夠重塑人類生活、工業生產、商業消費模式乃至全球經濟革命性進步的技術。
未來技術,就是指著眼于未來、目前尚無法跟蹤模仿的科學技術。作為科學研究中最神秘的一個領域,未來技術如今不僅存在于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按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技術學院院長江雷所說,未來技術可以讓我國科技水平實現“彎道超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事實上,未來技術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遙遠。如果歷史回溯到20世紀30年代,核磁共振現象就屬于“未來技術”。隨著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等多學科交叉,核磁共振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測量模式,逐漸在醫學診斷、材料檢測、石油勘探等眾多行業中實現了廣泛應用,并相繼獲得6次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曾指出:“在若干重要科技領域,外部技術變革和內在矛盾正在推動一些基本科學問題的突破,而其結果可能會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深刻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深刻影響國家的國際競爭地位。我們必須及時分析科技發展的態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大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化能力。”
江雷認為,為實現我國科技水平“彎道超車”,迫切需要圍繞未來可能產生的變革性技術進行前沿探索,迫切需要圍繞未來技術提前布局培養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復合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提供支撐,進而加速科學發現、引領產業發展。
據記者了解,目前,未來技術學院暫時設置7個教研室,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光子與量子芯片技術、光物質科學與能源技術、仿生智能材料科學與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液態金屬物質科學與技術和基因組健康技術。
研究未來技術勢必要承受更多的風險。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所長周琪院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想做未來技術應該有未來思維和未來人才。“未來技術是未知的,如何來評價它就顯得尤為重要。當我們在做這項挑戰性工作時,是有很大可能性會失敗的。廣大科研工作者已經可以正常看待這件事,希望將來從社會層面也可以以正常心態接受這種風險和可能出現的失敗”。
周琪還提出,對于從事這個領域的年輕人來說,和同齡人相比,他們在同等時間內或許不能產出同樣的論文和成果專利,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也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郭嘉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既然來到這個學院,開始致力于這樣的研究方向,我想這是我們這代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這樣的風險完全不會給我帶來困擾。”
就像白春禮在當天上午的開學典禮上所說的,“在科學家的心中,報效祖國、造福人類的發明創造,揭示自然宇宙的真諦,就是需要不斷攀登征服的一座座山峰,孜孜以求,無怨無悔。才能把自己的奮斗事業放在更廣闊的世界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和航標。”(記者 葉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