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石家莊北國商城某智能穿戴設備專柜的導購員正在向消費者介紹可穿戴智能產品。

智能手表

智能拐杖(趙永輝/攝)

時下,在電子消費品市場上,智能化的新產品層出不窮,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可穿戴在身上的智能產品也紛紛亮相,運動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醫護設備等等,除了帶來新鮮的生活體驗,還解決了人們的實際需求,提升著生活品質。

可穿戴智能產品消費熱正在興起

喜歡晨跑的保定市民老吳,最近在一家手機商城購買了一款運動手環,賣場人員介紹說,戴上它,每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熱量,在手環顯示屏上一目了然。而且,晚上睡眠深淺和心率情況,手環也會記錄。此外,該產品的另一個功能是,通過手機藍牙,運動時有來電或短信,手環可及時震動提醒,這樣,鍛煉時就不必總看手機了……一番講解,讓老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時下,在消費市場,依托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可穿戴智能產品逐漸步入人們的生活。而在這些新產品的背后,人們總能看到各大手機品牌廠商或者互聯網企業的身影。

蘋果、華為等推出的智能手表,已經為消費者熟知,而多家互聯網企業,也相繼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比如,國內一家著名的互聯網企業,最近就推出一款可穿戴智能產品——兒童衛士手環,一上市便頗受家長關注。這款產品不同于運動手環,它面向的用戶群體為3至12歲的兒童,專為防止兒童意外走失而設計,它的主要使用方式,是通過定位、安全預警和通話連接三個功能,讓家長實時知道孩子所處的地點,保障兒童外出安全,防止出現各種意外。

不僅針對兒童市場,面向老年人的可穿戴智能產品,也開始豐富起來。69歲的退休教師李蘭平老人,最近就得到省會一家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贈送的一塊智能手表,可用來全天監測他的血壓、心率以及日常活動量等數據,此外,這塊手表還具備一鍵呼叫子女或者養老服務中心的功能。

除了智能手表,智能拐杖也為老年人的健康和行走保駕護航。在省會中山路一家全國連鎖的智能生活體驗館,記者看到這樣一款拐杖,外形上與普通拐杖沒有兩樣,不過,當你拿起這個拐杖后發現,它的科技感十足。拐杖頭的部分嵌入若干機關:前端隱藏著一個大燈,中間位置是一個揚聲器,下面有一排控制按鍵,而拐杖頭部側面還有一個SOS按鍵。另外,在拐杖上還裝有一個攝像頭,當持杖人出現意外跌倒情形,拐杖不僅會啟動SOS緊急呼救,還同時開啟攝像頭,拍攝照片和實時視頻,并自動撥打家人電話,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家人手機上。

在可穿戴智能產品市場,智能醫療產品市場更受到消費者青睞。走訪可穿戴智能產品市場,記者更多看到,在這些設備中,更主要的賣點還是醫療健康功能元素。一家醫療設備公司的經營者趙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可穿戴智能醫護設備,大多是通過內置的芯片和傳感器,記錄并向用戶提供關于他們生活方式的信息,大部分涉及健康監測,譬如體重、運動量以及睡眠時間、睡眠質量、心跳脈搏等一系列人體數據。從血壓、心臟功能監測到服藥提示等功能的產品,通過網絡和實體店,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歐洲一家專業醫療設備公司駐華北區域經理田學軍告訴記者,不遠的將來,迎合市場需求,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產品供給將極大豐富,而且在可穿戴設備大軍中有漸入主流的傾向。

對接尋常消費 啟動市場藍海

作為近年來興起的新體驗,可穿戴智能設備集各種通信功能于一身,接入云網絡,發揮著隨身的功能監測與網絡通訊作用。

田學軍介紹,說起來,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興起,也才短短幾年工夫。而且這個過程,還伴隨著從“高大上”的科技競爭,轉向針對現實需求的市場較量。

2012年,某國際互聯網企業巨頭推出一款眼鏡,將“可穿戴設備”的概念帶入人們的眼球。這款眼鏡最“驚世駭俗”的特征是“拓展現實”,它集智能手機、GPS、相機于一身,在用戶眼前展現的現實信息,只要眨眨眼就能進行拍照上傳、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等操作。同時,它還具備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的神奇技能。

該款產品的亮相,可謂在互聯網科技擰開了“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魔瓶”,時間不長,百度公司為了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在戛納國際創意節上,展出了一款名為“百度筷搜”的電子產品。據稱,這款筷子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檢測食物的鹽度、糖度、PH值、油質、溫度等信息,為用戶辨別食品是否安全提供幫助,并將這些信息傳輸到智能手機上。比如,在檢驗食用油的品質方面,檢測結果能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回鍋油和地溝油無一例外被打入差等檔位;在檢驗飲料和水的PH值方面,如果用戶是弱酸性體質,該產品會推薦用戶飲用弱堿性飲品;在分析水果成分方面,該產品可以分析出水果甜度、品種和產地等。

但很快,這些互聯網科技公司意識到,“高大上”的東西只能博取眼球,形成不了現實市場需求。于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跑鞋等一系列接地氣的“親民”產品呼嘯而來,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爭奪這塊新興市場,三年前,三星、蘋果、微軟、華碩等紛紛行動,使出各自看家本領,將可穿戴設備在很短的時間內打造出來,一時間,在消費電子行業成為市場寵兒。國際知名企業產品大賣,惹得國內互聯網企業和手機廠商按捺不住,盛大、360、小米科技爭先恐后推出自己研發的產品,切分可穿戴智能產品的市場蛋糕,短短兩三年時間,可穿戴智能產品在消費市場掀起了一場風暴。

目前,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已經從概念走進現實,它們的出現將大大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可穿戴智能設備種類很多,但一個共同特征是,具備一定的醫療能力成為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醫療功能正逐漸成為此類產品標配。

在這個功能上,可穿戴式智能設備最為直接的功效是建立人和科技全新的交互方式,以及由此為每個人提供的專屬、個性化的服務。由此,就為準確去定位和感知每個用戶的健康現狀提供了依據,在找準直達用戶真正有意義的醫療需求的前提下,為用戶展開各種具體的針對性醫療服務。

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產品市場趨于繁榮,自然還有賴于中國經濟穩步發展、人們整體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讓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樂于花錢去購買各種健康設備給身體多一份保障,這都成為可穿戴設備市場前行的助推力量。

普遍看好的市場前景,已經讓國內外科技和互聯網等公司推出的一些產品,或試水,或已嘗到甜頭,為今后振翅高飛尋找墊腳石。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面市之初的兩三年,可穿戴智能設備還是個不起眼的小眾市場,但在未來三到五年后,這一領域可能創造出不菲的收入。有人估算,2016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的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田學軍說,面對快速發展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產業,當前一個突出的矛盾是,這個新興產品涉及的行業較多,即便一個行業,對不同的可穿戴智能產品的要求也會多樣,而眼下行業標準缺乏,導致產品認證難。一些企業僅僅看到市場機遇,但整合技術、質量和市場的工作顯得無能為力,也鮮有作為。一些產品技術門檻不高,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普遍,比如,不少企業推出的智能手表和運動手環,產品樣式和功能大同小異,時間久了,難以形成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持續穩步發展的消費市場。

市場分析人士看到,在可穿戴設備行業廣闊的機遇來臨之時,各企業其實也是處于一個盲人摸象的階段,個中利益環節并沒有體現得很清晰。這種情形,讓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在可穿戴智能設備風起云涌的時代,人們期望更好的產品在吸引人們眼球的同時,能更貼近人們的生活,這有待于先行者作出示范,有關部門給予更多的支持。

贏得市場——好看、好玩,更需好用

走訪發現,業內人士擔憂的種種問題,在消費者對產品的實際使用中已經得到映射。

某公司職員小郝今年夏天買了一個運動手環,同自己手機APP綁定后,手環會同步當前時間,而顯示屏上的兩個腳印的圖標,代表是步數界面,數字是所行走的步數;顯示屏上的像火苗的圖標,代表是卡路里界面,卡路里數是根據行走的路程所折算出的;除了這些常用的功能外,手環還具備鬧鈴、防水等功能,讓人愛不釋手。

作為一名健步行走愛好者,小郝非常看重運動手環的計步功能。可一個多月下來,情況并不理想。在她的朋友圈里,不少人也認為運動手環計步準確度不高。

分析原因,小郝認為,現在的運動手環計步器硬件已經成熟,不同產品的硬件差別不大,但是與之匹配的手機APP的技術水準卻參差不齊。比如,手環實際使用中,手的擺動和行走步數的關系,如果手機APP辨識不清,準確計步就差強人意。她曾經試過在超市推著手推車走了1個多小時,裝在衣服兜里的計步器顯示步數將近2000步,而帶在手上的運動手環顯示為0步!對于計步誤差,有網友吐槽,一些可穿戴智能產品的硬件和配套的APP,常常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什么時候,開發產品的健康醫療公司與對應的互聯網公司先匹配好了,產品才不會讓消費者失望。

同樣,智能手杖所關聯的技術,也需要匹配和優化,近日,丁先生為給母親買一根智能拐杖,專門到北京一家賣場體驗一番,了解這樣一款功能看似豐富的智能拐杖是否真的適合老年人使用。

丁先生對手杖核心的報警功能比較看重。在體驗中,當丁先生模擬摔倒后,拐杖的揚聲器會突然發出三聲類似急救車的鳴響,并且主燈、氛圍燈和預警燈同時閃爍,但定位、攝像、短信的反饋等這些比較重要的功能,在體驗時沒能達到滿意。比如,由于攝像頭效果的問題,在環境亮度較高的情況下,還可以辨認出周圍環境。而在亮度較低的情況下,效果就不好分辨。體驗結束,他有一點感觸較深:一些智能產品更多把精力放在了產品具有多少功能上,而對用戶在各種真實使用環境下的應用體驗考慮不夠。例如,有的產品報警時揚聲器聲音太小,丁先生認為,可穿戴智能產品與其做得面面俱到,吸引眼球討巧消費者,不如做好最實際的一些功能,比如報警,在實際使用中對老年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就像那些靠大字體和大音量取得市場認可的老人手機,智能拐杖既然也定位在老年人群體,除了一些代表科技的智能功能,最基礎的需求恰恰是最重要的。

綜觀當前市場,不可否認,目前國內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處于初步形成之中,產品處在概念和實驗過程中。市場的不成熟導致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田學軍認為,現在可穿戴智能產品市場剛剛發育,人們給予它的關注,在新鮮感和實用性上權衡,前者更勝一籌,不過,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開頭。畢竟,其依托于時下追求健康理念的嘗試,值得期待。現在需要做足的功課,一方面是產品本身要求實、求精,包括配套的智能支撐等更需要快速跟進。另一方面,一套針對新興產業的質量、技術標準等體系亟待形成,這樣才能帶給人們安全、實用、貼心的消費體驗。畢竟,作為消費者,愿意購買的不僅僅是時髦的穿戴設備,更期待的是相關用途帶來的更美好的生活狀態。(張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