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挖個坑就要十多分鐘,人力成本高先不說,關鍵是既浪費時間又耽誤事兒。”河南新鄭市千畝如意林項目經理李娟手持遙控器,指揮著無人駕駛挖坑機器人作業,幾十個坑不到十分鐘就迅速完工,而且口徑、深淺、間距整齊劃一。
“無人駕駛挖坑機器人”僅是如意林項目總經理劉丙炎獲得的100多項國家專利中的一個。
“放著大老板不做,偏要去做啥新農民?”作為一個成功企業家,轉頭搞起農業科技發明的劉丙炎曾被同行取笑。但他回應說:“我搞發明,就是要讓農民干起活來省心、省時、省力、省錢。”
“淘金子”,目標鎖定現代農業
劉丙炎,鄭州市順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當順意科技發展得如火如荼時,他卻決定謀劃另一條道路,“網易、聯想等行業大佬紛紛聚焦現代農業領域,我覺得它一定會成為新的投資領域,現代農業前景‘誘人’”。
經過深思熟慮,劉丙炎將目標定在了苗木種植業上。2014年3月,劉丙炎成立了河南如意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在新鄭市觀音寺鎮的南水北調干渠兩側流轉了近千畝的土地,用來種樹。
就在如意林項目初期的種植階段,就曾因為澆水、鋤草等小問題花費了大成本。而人工種植的不規范,也使得樹苗出現了大批死亡。
就連附近的村民也唉聲嘆氣,有人說:“劉總,你看這樣下去能行嗎?不要再投了,投多少也不會很樂觀的,我們種了一輩子的地,比你清楚多了,農業利潤很薄,不要妄想從農業上淘到金子,還是放棄吧,你人很好,我們不愿意看到你再跳坑了,收手吧。”
不服輸,自主研發農業機械
難道自己走農業的路也是錯誤的?劉丙炎不服輸的性格讓他決定召開團隊總結會。
13個小時的漫長會議一直持續到深夜,最終劉丙炎堅信國家的方向不會錯,自己走農業的路也是正確的,他要憑借多年的經商經驗改變如今的局面,而不是坐以待斃。
劉丙炎迅速調集順意研發中心的主要工程師進駐園林,針對現狀,自主研發農業機械,實現機械種植、科學種植。
多年從事工業自動化累積的技術優勢,此時發揮了功效。割草旋耕一體機、無人駕駛挖坑機器人、營養缽自動分裝機等一系列專業的現代化農機相繼自主研發問世,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并且還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以一臺無人駕駛挖坑機器人為例,每公里的誤差僅為一厘米,它一天的工作量能代替20名有經驗的工人。
據記者了解,劉丙炎先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00多項,填補國內外的發明專利10多項,目前還有很多項目正在研發。
立體化,實現農業利益最大化
如何將一千畝地變成兩千畝、三千畝,如何實現農業利益最大化呢?劉丙炎又根據園林現狀需求,開始實施園林立體化種養殖結合,林下養殖雞、鵝。
首先充分利用林下空地,養殖草鵝大軍進行除草,同時利用鵝糞進行養地,養殖土雞進行除草吃蟲,養地消滅病蟲害還產蛋。“雞早上吃進蟲子,下午產出雞蛋,下午雞蛋還沒寄出去,錢就已經到賬,一次投入10萬,一星期就能收回成本。”
“明年部分樹苗將進入銷售期,這幾年的功夫總算沒白費。”劉丙炎手指一排排整齊的紅葉李告訴記者,樹苗還未進入銷售期,如今卻已有盈利,他的“法寶”就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據估算,1000畝地可以散養5萬只雞,5000只鵝,我們的雞蛋一枚如今可以賣到4塊錢,鵝蛋8塊,僅這一塊,每年就可以實現近2000萬的收益。”劉丙炎告訴記者,其開發的“如意林飛雞蛋”品牌,已經開始遠銷北上廣。未來3—5年,劉丙炎還打算將自己的1000畝土地調整成有機地,種上有機蔬菜。
眾多新想法和各種創意的背后,劉丙炎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打造一個現代化的園林示范區:公司+農戶+現代化新型農民+自動化園林機械+立體農業+有機+品牌+互聯網……這是劉丙炎的新夢想,也是億萬中國農民的新追求。(記者 井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