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形碼、二維碼,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信息記載“器”。當你在商店買一包紙巾時,掃一下包裝盒上的條形碼,產品溯源信息,甚至繳費金額直接顯示;當你微信加好友時,打開你的專屬二維碼,輕而易舉成為互通互信的朋友。標識碼仿佛是一個記錄個人特殊信息的“身份證”,又像是一個鏈接世界信息互通的接口,只要接口轉化順暢,被信息化的事物都能成功與其他事物互聯互通,一個具有高感知度的城市基礎環境正在被塑造,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互通。
但是,系統組網難、信息利用難、服務提供難等諸多問題制約著“感知世界”的快速、大規模發展,正如業界存在著物聯網“無所不在、無從下手”的慨嘆。
“對于物聯網的發展,有一個基礎性的難題,就是如何開啟物物互聯的接口。”在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張正順主任看來,打通物聯網標識的管理與公共服務正是開啟世界互聯互通的那把鑰匙。
技術催生市場,物聯網標識應用的興起
物聯網標識與現有的互聯網IP地址一樣,每個物品都對應一個獨一無二的標識,便于外界尋址和介入。如果只考慮物聯網標識的查詢和搜索的數量與頻率,物聯網的網絡數據交換流量簡直可以稱之為海量。
在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物聯網標識日均查詢能力超過500萬次,并在不斷地增長。這意味著,目前平臺體系下5億多條的標識數據,完成全部查詢搜索訪問需要100天。張正順告訴記者,據估算,到2025年世界范圍內物聯網標識的總量將達到千萬億個、1000多類,我國現有平臺已接入標識只有13類,其中70%的標識可用于商業,30%的標識可用于研究,可見標識在未來社會中商業價值與創新研究方面的潛力。
“實現互聯互通,查詢搜索技術是核心。只有查詢搜索出標準統一的信息標識內容,才能兼容到其他平臺或領域,我們稱之為信息互認。”張正順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因為語言壁壘與標識標準不同,不同國家、國際編碼體系的產品標識條碼或是二維碼在國內無法直接讀取其對應的具體信息,通過與平臺進行對等對接、異構識別,就能將不同國家、國家編碼體系的標識編碼進行有效識別并查詢搜索對應的信息內容。
但是,另一個問題也擺在現實面前,物聯網標識的信息來源十分龐雜,無法直接辨識,如何保障平臺中的標識安全有效呢?
“現在所講的信息安全是因為數據在平臺之外不可控,就是在物物互聯的自洽網絡中,信息的傳輸不可控,當介入與轉譯到平臺之上時,正好為虛假冗余信息做把關。”張正順解釋道,平臺標識的特點是唯一性,基于標識大數據分析,一旦發現信息不準確,立即追蹤,可將假信號與假信息屏蔽,同時提醒標識服務使用者。
百姓如何接受,物聯網標識應用的困惑
在廣州與中山,相隔四十五分鐘車程,兩個體量相當的農場都是國家物聯網標識服務平臺的目標客戶之一。讓張正順不解的是,科技經濟更發達的廣州農場對公益性的物聯網標識技術的應用十分排斥,始終堅持800畝農田依靠300個農民人工種植。
相比之下,800畝的規模,中山的農場只有80個農民,依靠智能設備指導種田,將節省的人力成本購買設備,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實現了農產品的溯源功能;既降低了循環成本的投入,也解放了勞動力;現在更發展起了觀光旅游農業,大幅度提升了農業種植的附加價值,為企業打造了另一個經濟收益增長點。
設備的安全防護是一個問題,在遠離城市的農場,監測設備被盜怎么辦?物聯網標識服務提供不到位是第二個問題,用戶掃碼卻看不到相應的信息就會輕易拋棄;最重要的是百姓還不具有對其標識有強烈應用意識。
為此,張正順發出呼吁:為了千萬億個物聯網標識價值無限,全民必須要有溯源意識,應用起來,為共同推動標識應用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