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一周前,索尼公司成功讓人工智能譜出了三首真假難辨的流行音樂。人類最后一層心理防線——感性創作,即將告破。人工智能和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并開辟出新的巨大市場,已經無須懷疑,無可阻擋。
20年前,三兩家巨頭就瓜分了PC時代的所有空間;10年前,新興互聯網公司在移動互聯時代完成“造反”;今天,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門檻上,新老科技巨頭的眼睛,又會望向哪里呢?
距普及還有15年?
在這個“人工主導機械傳動”依舊是社會生產與人類運動主要方式的時代,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眼中,似乎還離得很遠。
但9月1日一個國際專家小組的報告,卻明確告訴我們:到2030年,專業化的人工智能應用將日益普遍和更加實用,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將得到極大提升。換句話說,距專業化AI普及也就還有15年。
這份名為《2030年的人工智能和生活》的報告,是一個為期100年的人工智能影響研究項目產生的第一項研究成果。由美國斯坦福大學主持的一個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17人專家小組提交。研究小組以北美一個典型城市為背景,考察未來15年里人工智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8個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這8個方面是交通、家政、醫療保健、教育、娛樂、低資源社區、公共安全和保障以及就業和職場。
研究人員認為,利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執行特定任務的應用屆時將無處不在。預計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普遍應用于自動駕駛汽車、醫療診斷和定向治療、老年人生活輔助等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還將應用于那些難以吸引年輕勞動力的行業,比如農業、食品加工等。無人機、無人駕駛卡車或送貨機器人等將使網購商品的運送更為便利。依照這份報告,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第三次“世界大戰”依稀可見
面對這片幾乎完全空白的全新市場,經歷了PC、移動互聯兩次“世界大戰”的中外科技巨頭企業,又忙不迭地開啟了第三次備戰。
今年以來,英特爾接連收購FPGA制造商Altera、深度學習公司Nervana、機器視覺公司Movidius;蘋果收購機器學習創業公司Tuplejump Software;谷歌收購聊天機器人創業公司API.A;IBM攜手麻省理工創建“激發大腦多媒體機器理解實驗室”;Facebook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發實驗室;騰訊宣布將在應用寶內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機器人分發新模式……
一連串的收購、合作、建實驗室等動作的背后,是一片硝煙彌漫、群雄逐鹿的人工智能市場。各家拼命建造的殺手锏,便是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基于現有優勢構建開放的生態體系,輻射到產業上下游整個反應鏈條,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搭建“開放”的生態體系。
依靠Watson牢牢占據智慧醫療高地的IBM,早已集聚了一大批產業上下游的企業資源,今年8月,通過向中國21家醫院合作引入腫瘤輔助診療解決方案,已將Watson健康的版圖疆界擴展到了中國。
以軟件起家的“百年老店”微軟則圍繞“主營業務”上的傳統優勢構建開放的“智慧生態”,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告訴記者,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與Office軟件相結合,是微軟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之一。
無獨有偶,通過開放平臺向創業者們開放自己積累的AI技術,則是以做網絡社交平臺起家的騰訊布局人工智能的主要發展思路。
模式之外,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各家更是不惜身家。
“人工智能涉及的領域太多,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看不到一個清晰的產品形式,也會在技術方面充分投入。”王永東如是描述業內巨頭公司在這個領域長達數年的技術研發投入。在微軟、IBM、英特爾等科技巨頭的技術研究院里,對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各個方向的技術攻關每一天都在爭分奪秒地進行著。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告訴記者,在構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里,需要通過各式各樣的傳感器把數據傳入機器,使機器在第一時間做出反饋和處理。與此同時,看不見的后端處理過程,則包括了大量的機器計算和學習,如字符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但也還未完全窮盡,而更高維度的認知探索,業界現在才剛剛開始而已。
技術速進的要求,也促動著硬件產業的同步更新。支撐機器學習背后的“硬技術”是高性能計算,傳統的CPU已不能堪此重任。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各家“巨頭”紛紛把目光聚集到人工智能專用處理器的陣地上:谷歌推出TPU、IBM推出Power系列、英偉達推出GPU……智能芯片和處理器領域的“火并”熱潮愈演愈烈。
作為傳統服務器芯片市場的兩家“巨無霸”公司,英偉達和因特爾都希望能將PC行業的領導地位延伸至人工智能領域。與英偉達專注于提升GPU性能,從而加速機器學習發展的策略不同,英特爾計劃用不同構架的特點來完善和優化自己的人工智能專用處理器。除了GPU,英特爾收購的芯片廠商幾乎囊括了所有已出現的處理器架構。
“人工智能領域恰恰只是高性能計算的開始。”宋繼強表示,未來英特爾將充分利用其成熟的芯片生產鏈條,從人工智能的上游產業,即運算軟件研發和處理器生產入手,進行從微型傳感器到企業云端處理器的端到端全面鏈接。
誰先有“人性”誰贏
在回答誰能笑到最后之前,我們必須要問:未來,人工智能會發展到哪一步?
“即使在一百年之后,人工智能擁有了獨立的意識,他們在做的事情也仍然是幫助人類。我們和它們永遠是朋友。”在9月23日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說。但他也認為,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必定會成為顛覆人類生活方式的又一劃時代技術。
“我們可以生產大批量的計算機,賦予它們不同的個性,它們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到很多東西,不斷去改善——未來,計算機或許會有獨立的思維和意識,不只是遵從我們的命令,而會有自己的意識。”沃茲尼亞克如是說。
沃茲尼亞克的觀點或許能代表業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共識。《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騰訊全球伙伴大會上也有相似的表示:“今天,我們可能要把智能和感知分開,但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兩個東西一定得共存。”
這些業界“大咖”普遍認為,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還處于更偏重開發“智能”,而由“智能”走向“人性”,感知和情感才是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也是決定全球有志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公司,誰能坐上行業頭把交椅的關鍵一環。
“人類的情感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很神奇的東西,AI正在通過獲取海量信息,去發展分析人類聲音、表情形式的能力,去分析人類的情緒狀況。這種基于數據分析獲取的信息其實我們靠感官得到的數據更可靠。”赫拉利說。
赫拉利的說法已經不再是暢想。“未來,隨著技術條件的不斷成熟,我們考慮更多的,將不僅僅是讓機器如何更‘智能’,而是讓機器如何‘更像人’。”王永東告訴記者,微軟的“網紅姐妹花”小娜和小冰,就是他們基于“如何讓人性與智能相結合”,而在不同維度的探索。“小娜更偏重于IQ維度,像一個工作上的‘小秘書’,如今她已經可以幫你叫外賣、推送音樂;而小冰則側重在EQ維度,是基于人性和情感方面的探索更多,她已經綁定在近兩萬個微信公眾號的后臺,能和你聊天,回答你的問題——或許,在未來,她們也能合二為一,而這要看我們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和學習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