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江西南昌,首屆紅谷灘杯 VR/AR創新創業大賽社會組前六名即將進行最后的角逐。六組選手多是VR或AR領域的初創公司,這次比賽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在業內重要的“亮相”:比賽評委多是來自學界、投資界、產業界的重量級人物,與“大咖”們一對一的交流機會,實屬難得。

“確實,很多選手參賽希望借助比賽進行產品推廣。”一位大賽主辦方工作人員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即便是沒能入圍前六的參賽者,也不想失去展示的機會。一大清早,山東國度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許建及其團隊成員就在賽場外布置好了展位、擺好展品。見記者走上前來,他主動遞上名片。“用我們產品可以更加輕松快捷地了解旅游信息。”許建演示著他們的參賽作品《看!濟南》——一款AR版濟南導游指南,可以實現交通、餐飲等服務項目。

除了國度網絡,還有許多VR/AR相關的孵化平臺、硬件供應商等也在場外熱情接待著每一位過往的咨詢者,捕捉著可能的商機。

賽場內,每位選手都在極力“推銷”自家產品——有技術的炫技術,有故事的秀情懷,有背景的亮資源,使出渾身解數欲博臺下評委的贊許。

決賽選手的作品涉及游戲、房產、影視、文物等多個細分行業,展示時間僅有15分鐘,每個人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化展示作品。張曉杰帶著《全任務船舶模擬器》倒數第二個出場,一款可以應用于船員教學和培訓的VR產品。相比火熱的“娛樂”類VR這款產品引起了評委們的興趣,最終以最高分獲得社會組一等獎。

名次的揭曉遠不是比拼的結束。下場后,選手們紛紛聊起各自的融資、甚至是上市計劃,而這場比賽的火熱也許只是2016年VR市場的一個縮影。

媒體通常把2016看作是VR/AR的行業元年。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7月15日,今年國內該行業投資事件共發生62起,超過2015年全年的50起。

然而,雖然VR/AR的熱度持續飆升,但作為本次大賽的評委之一、天津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應翔在賽后的“南昌VR/AR高峰論壇”上表示,雖然賽場內外人才濟濟,很多人可謂是“身懷絕技”,但行業人才儲備現狀卻“不是很美好”。“技術人才匱乏”,這是作為高校一線教師的應翔反復提到的。

不少專家表示,正處于起步期的中國VR產業,單從絕對數量看,并不缺乏VR從業者,甚至有過熱的苗頭。但高質量、專業的VR人才的儲備卻并不完善。資料顯示,當前VR開發人員大多是從游戲、動漫、3D仿真、模型等行業轉型而來。因此,由于行業技術間的差異性,人才很難快速融入VR領域。

在應翔看來,目前市場上眾多的軟硬件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為人才培養造成了障礙。“我們希望虛擬現實各種軟硬件產品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希望這個產業里面‘雜七雜八的東西’太多。”應翔說,目前VR/AR軟硬件平臺眾多,學校難以對學生進行統一的培訓。

“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我們無法開展普適性課程。”應翔表示,從大學課程設置考慮,課程能讓學生受用一生,而不是畢業后發現“學無所用”。所以,應翔呼吁盡早出臺相關行業標準,進而方便開設統一課程、凝練技巧和方法,從而使產業發展盡快走上快車道。

同時,應翔還指出,硬件設備高昂的價格,也捆住了技術普及的“手腳”。近日《2016年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白皮書》發布,其中明確指出了VR硬件費用高的問題,一個頭盔式顯示器加上主機的成本動輒上萬元。

此外,就VR/AR本身而言,它的開發技術涉及的學科多、跨度大,需要的是“多面手”。“從傳感器到三維建模,再到人工智能,一個人要能涵蓋軟硬件的各個方面,開發所有的東西。但這種全能的技術人才非常缺失。”應翔說。(記者 許茜)

虛擬現實產業正面臨人才荒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