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讓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真正‘跑’起來?”這是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管理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發展部主任焦文彬經常思考的問題。

這也是國內企事業單位在引進或開發這類系統時經常會遇到的尷尬問題。無論是直接從國外引進成熟系統,還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研發,系統和使用“兩張皮”的問題始終存在。

如何讓信息化管理的理念真正被管理人員接受,讓系統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對這個問題,中科院一直有自己的探索。

早在2002年9月,中科院就組織實施了中科院資源規劃(ARP)項目,從2006年ARP系統上線至今,覆蓋的中科院單位用戶已達130個,其中各應用系統相關崗位的關鍵用戶超過4000人,使用系統的活躍用戶已超過3萬人。

“讓ARP‘接地氣’,關鍵在于不斷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把系統開發與科研管理實際充分結合起來。”焦文彬說。

“沒完沒了”的ARP

ARP理念源自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通過優化客戶、項目、采購供應生產等管理工作達到資源效益最大化。

研發出來的ARP系統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在焦文彬看來,這不是簡單的移植。“設置完標準化管理流程后,要讓系統不斷地在實際應用中‘跑通’。”

研發之初,項目團隊把中科院主要的科研管理活動全部“犁”了一遍,制定出了一系列管理規范,同時,為了滿足全院120余個研究單位的“個性化”需求,還根據不同學科、不同管理模式進行“私人訂制”,廣大ARP用戶形象的稱之為“沒完沒了”的ARP。

ARP系統的開發與維護一直“沒完沒了”的進行著。10年間,管理流程在變、制度在變、用戶人群在變、技術環境在變……項目團隊必須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和用戶反饋等數據資源不斷進行流程再造、優化升級。中科院的這支團隊既建設又運維,這與目前IT界大力倡導的開發運維一體化(DevOps)不謀而合,保障了ARP系統穩定運行與深入發展。

上線十年,三次全面升級,通過對系統業務和應用架構的持續優化,ARP系統目前包括十大應用系統、兩大應用服務平臺,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等特色專項系統,幾乎涵蓋了中科院主要科研管理活動的方方面面。“現在很多中科院人都說,他們的日常工作,已經離不開ARP了。”對此,焦文彬頗為自豪。

三分技術,七分管理

ARP的使用,幾乎改變了相關人員過去所有的工作習慣。作為“新生事物”,在系統推進之初,團隊聽到了很多質疑、甚至抵制的聲音。

“要想讓系統真正成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推廣也是重中之重。”回憶起10年前轟轟烈烈的“玫瑰園封閉”行動,焦文彬至今仍心潮澎湃。

2005年5月,為確保ARP成功上線,中科院抽調了100多名技術和管理骨干,進行了為期6個多月的集中封閉培訓,系統接受實施和應用方面的基本技能培訓與實踐。這是一次“從零開始”的推動,ARP系統最初的理念和用法,就是通過這100多名骨干,傳遞到各個院所的。“當時參加培訓的很多人,都是剛到中科院工作的年輕人,經過這樣的歷練,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成長為中科院信息化和科研管理工作的中堅力量。”焦文彬說。

事后,焦文彬總結,一個資源管理系統能否在管理活動中真正“跑”起來,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展望“十三五”期間的工作部署,焦文彬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這個系統能為更多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服務,以管理創新促進科技創新。”(

記者 陳瑩)

讓科研管理信息系統“跑”起來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