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在高端醫械領域,“中國制造”似乎一直與技術不過關、性能不穩定的印象綁在一起。而這一形象隨著越來越多擁有自主研發實力的國內高端醫械廠商的崛起,有望實現根本性的扭轉。9月25日,賽諾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CT新工廠正式啟用,其自主研發的“精廣角”系列CT也同日亮相,正式宣告走向市場。業內指出,擁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品質CT有望徹底翻過“山寨”日歷,CT國產化技術攻堅將進一步提速。

曾經甩不掉的“山寨”帽子

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寡頭壟斷型結構,跨國企業以不到20%的數量,拿到了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近90%的盤子。由于沒能掌握核心技術,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中高檔監視儀,85%的檢驗儀器,90%的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設備、心電圖機都是外國品牌。

現實中,國產醫療設備制造企業的產能輸出占比并不低,但多集中在中低端領域,而進口醫療設備巨頭憑借強勢議價權、人才資源整合、科技含量高等優勢,占據著高端醫療產業“金字塔”的頂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企業擅長模仿,為了謀求快速切入市場,在面對技術難題時,通常選擇繞著走,造成產品在仿制過程中,有型但質低。三甲醫院影像科醫生往往給國產CT設備打出這樣的評價,運行速度慢,檢查誤差大,不能做到病灶有效確診,且莫名故障率高。國產CT機被醫生冠以“山寨”頭銜,中國制造被自己的市場拒之門外。

甩掉“山寨”這頂帽子,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是第一要務。在國際市場上,排在前五的CT公司所擁有的專利總量為4萬多件,不僅在全球影像產品的市場份額上遙遙領先,而且在專利技術的儲備和技術壁壘的構建上,也讓其他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

CT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一直是高端醫械國產化突破的難點,而這也是CT成本居高不下的癥結。過去幾年里,中國大型醫療裝備制造企業在這個問題上一直采用“拿來主義”,即通過與幾家國際企業聯合再拆分的方式擁有生產CT的能力。賽諾威盛創立之初,就揀起了這塊難啃的骨頭,在跨學科研發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已經成功實現了從數據采集到圖像重建,再到圖像顯示、記錄、存儲全套系統級的自主研發。據悉,賽諾威盛每年用于研發的投入超過3000萬,研發團隊占到了公司員工總數的64%。

賽諾威盛總裁付詩農表示,CT設備研發技術門檻高,上萬枚零件涉及十幾萬項專利,而且學科交叉度高,需要晶體材料、電子技術、構架技術、軟件技術、物理工程等諸多領域的跨學科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實現。為組建一支具備前沿技術與成熟研發能力的研發團隊,付詩農不僅網羅了國內影像行業一線技術精英,也尋找了大洋彼岸的合作者——美國埃默里大學放射醫學及影像科學系教授、美國放射醫學理事會認證醫學物理學家唐向陽博士。

歷時38個月,投資近1億,賽諾威盛研發團隊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成績單——成功推出“精廣角”系列CT。得益于在圖像空間分辨率與孔徑結構的雙重突破,這款“精廣角”CT設備堪稱CT領域的“IMAX高清巨幕”。目前,賽諾威盛已經為“精廣角”系列所采用的技術申請建立了系統級知識產權專利保護,成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取得軟件著作權6項。

國產醫療設備進入三甲醫院

與此同時,在國家鼓勵優質國產醫療資源下沉的推動下,國產設備被三甲醫院拒之門外的常態也開始改觀。2014年進入臨床試驗以來,賽諾威盛“精廣角”系列CT相繼走進了北京協和醫院、鄂爾多斯體檢保健中心等各級衛生醫療機構。截至目前,已經累計檢查超過20000多例患者,設備穩定性和圖像質量得到了臨床醫院及病患的好評。

除了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拳頭產品”外,賽諾威盛還在圍繞CT“做加法”。賽諾威盛開發的遠程醫療系統,基于設備內嵌的云平臺技術以及外掛的醫生集團平臺,幫助基層醫院解決了沒人會看片子的問題,同時還把影像專家鏈接起來,實現了異地快速準確的影像診斷,有效解決了患者異地就醫的不便。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發展起步晚、研發能力弱,國產醫療器械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品牌尚有差距。但是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有些醫療設備企業生產的產品已經能與進口產品相媲美。

墻里開花墻外紅,不僅是國內市場開始逐步接納國產CT設備,甚至國外代理商也慕名而來。據悉,賽諾威盛已經拿到通往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精廣角”系列CT通過TUV國際認證機構的針對IEC60601的第三版測試,預期2017年初取得歐盟CE認證。

賽諾威盛總裁付詩農表示,市場不會因為你是國產,就為你買單,但會因你品質好、服務好、有價值而青睞你。賽諾威盛的目標是以“做加法”的理念,不斷提升CT設備的附加值,做讓用戶信賴的CT專家。(

記者 嚴慧芳)

技術進一步提速 國產CT有望翻越“山寨”歷史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