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學生上“校園e站”遠程實驗課。

長征火箭次級發動機。(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一股海邊才能聞見的味道,飄散在延安科技館里,這股味道來自全國各地新近捐贈的一批海洋標本。金秋時節,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前夕推出的“科普中國進延安”,將許多流行科普元素帶進了這座西部古城,惠及各界民眾。

給農民們放外國電影

崔志海種了三十年蘋果,第一次見到這樣剪蘋果——一輛拖拉機緩緩從兩列蘋果樹中穿過,拖拉機上的橫杠站著左右四個人,他們手持長柄鉗,剪掉蘋果樹的長枝。

這是一段美國果農勞動的視頻。放電影的,是中國著名蘋果栽培專家程存剛。這次科協年會科普活動,邀請他來給延安市寶塔區孔家溝村的果農講課。

孔家溝全村都是專業果農,視頻一放,下面的農民看得聚精會神,馬上低聲議論起來:“人家的果樹是直桿子,咱們是圓的。”

程志剛連著放了好幾段電影,外國的機器有的用旋轉的膠條來疏花,有的用旋轉的輪胎臂碎枝,這些機械化都是延安農民想象不到的。程志剛還告訴農民們一些蘋果種植的新鮮做法。

崔志海的蘋果因為個大質優,曾被送進中南海。崔志海說,科技對他很重要。比如說,前幾年他剪掉了已經老去的蘋果枝干,在恰當的技術指導下,老果樹被改造成了新果樹,還能再結四十年果子。

從1994年開始種蘋果的李王明說,程志剛講課中有一點啟發了他:不要除草,而是留著雜草保持水土并爛在地里,幾年后就能變出一層黑土。

此次科協組織的科普活動,將7位果樹專家請到延安,到各縣講課。另外,蔬菜、蜜蜂養殖、農產品電子商務等領域還請來了十余位專家,堪稱近年來延安規模最大的農業科技培訓活動。

千里之外教孩子做實驗

延安中學新校區的實驗室內,沒有黑板也沒有老師,兩塊電視屏幕和一個攝像頭代替了老師。高二的學生們三人一組,在屏幕上老師的指導下,打開一個從上海運來的封裝好的塑料盒,拿出試管、手套和不知什么用途的工具,一步步地分離出洋蔥中的DNA。

“做實驗前,我沒想到DNA是絮狀的,”做實驗的學生呂佳興告訴記者,他們最終把這些絮狀物質變成可以戴在手上的手鏈,老師借此讓他們體會DNA是鏈狀結構。

中國科協與延安中學合作,開展了全國第一款遠程教育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課:“校園E站”。此次“科普中國進延安”活動中,記者觀摩了他們的第一堂課。屏幕上現場引導的老師身在上海。除了生物實驗,第二堂課是“電子紙互動藝術”,學生們要把像絲帶一樣的銅電路固定到電路板上,讓LED發光顯示圖案。

“跟以前的實驗課不同的是,老師之前沒有告訴我們要做什么,而是引導我們觀察。”學生馮雨雨說,“而且這是一次綜合實驗,老師指導的實驗準備是化學課的內容,這種形式更吸引我。”

延安中學的通用技術老師葛妍君說,她們剛完成了課程的培訓,實驗內容很多樣,她感覺這對老師是個挑戰,基礎知識和視野應該更加開闊。

延安中學校長同慧說:“校園e站”是中國科協援助延安中學建立的,幾乎全部費用都由科協承擔。除了STEM,機器人和航模也是延安中學想要改進教學的。他們期望通過新穎的教學手段趕超其他強校。未來延安中學甚至可能引入數據分析技術,找出學生的知識弱項,有針對性地輔導。

在延安新區第一小學內,記者看到,“校園e站”的課程更豐富,各種電路、力學和化學實驗,像是孩子們的玩耍。

鯨魚和遼寧號來到黃土高原

走進延安科技館里,可以看到中國科協組織沿海各省區為老區科技館捐獻的大量標本。除了各種奇特珍稀的貝類,甚至有一頭小須鯨的標本,占據了館內一大塊空間。

而隨科協活動而來的虛擬現實展覽,更是讓延安游客嘖嘖稱奇。很多展品是剛剛研發的。比如“飛奪瀘定橋”游戲,游客戴上VR眼鏡,化身紅軍,手持的操縱桿,就是一柄能開火的步槍,要在槍林彈雨中走過能晃動的真實的吊橋,并向敵人射擊。

還有一款“遼寧號上起飛指揮”的展示游戲,游客可以在甲板上隨著提示擺出各種姿勢,包括廣為人知的“走你”,指揮大屏幕上的飛機。

此次科普活動,中國科協和陜西省科協還幫助延安市建設了20個科普e站,包括10個校園e站,5個鄉村e站、5個社區e站,開展科普中國落地應用志愿者培訓。另外,科協還組織一批相關產業的領航協會與延安市基層協會合作對接;活動邀請著名院士、科學傳播專家作青少年科普報告;活動還包括科普V視進延安、科普大篷車進延安、海洋科普進延安、水產科普進延安等等。其中,載人航天大隊長等科技人物在延安作報告,受到公眾熱烈歡迎。(記者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