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圍繞空間天氣物理過程、預報模式等取得了一批原創性成果,初步構建了我國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模式,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及時、高效的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赤表示。28日,由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973計劃項目“基于子午工程和雙星計劃的地球空間天氣數值預報建模研究”的課題結題驗收會在京舉行。
和地球天氣一樣,空間環境也常常會出現一些突發的、災害性的空間天氣變化,有時會使衛星運行、通信、導航和電力系統遭到破壞。揭示災害性空間天氣的整體變化規律,是極富挑戰性的國際前沿課題之一。“提供高精度、高時變的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國際空間環境服務機構的16個區域預警中心里,我們的綜合預報能力位居前列。”課題組成員、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四清表示。
為天宮二號等重大航天工程提供空間天氣預報是劉四清團隊的工作重點之一。“在天宮二號發射至神舟11號飛船順利返回地面的過程中,我們將24小時不間斷進行空間環境監測,每天提供3次預報產品。針對交會對接任務高精度的軌道預測需求,提供空間環境參數預報產品。”劉四清介紹。在天宮二號發射前,他們還做了為期半年的天宮二號發射窗口安全期預報,對太陽黑子數、質子事件等進行了長期預報。據悉,該項目實施期間,還推動了中歐聯合空間科學探測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的立項。(記者 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