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自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崢嶸60年,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引領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服務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撐,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那么,中國離航天強國還有多遠?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雷凡培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爭取2025年實現強國目標

問:走過一甲子的中國航天,與當今世界上的航天強國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雷凡培:經過60年發展,我國已形成了獨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號設計、研制、生產、試驗和發射測控保障體系。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成功發射十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累計12人次順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圓滿完成“繞”“落”目標;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全面建成;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在諸多領域填補國內空白;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實施236次發射,現役火箭成功率達97.5%,成功發射各類衛星300余顆;在軌衛星達170余顆,初步建成由“通、導、遙”三大衛星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骨干體系;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100余項合作協定,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54次國際商業發射,向9個國家出口11顆衛星、提供12次搭載服務。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績,已進入航天大國的行列。

但也要看到我們的不足。從成果和產品技術水平來說,中國仍然不算航天強國,與航天強國相比仍有一段差距。

作為中國航天人我們倍感壓力,仍需繼續努力,爭取再用一段時間,到2025年實現航天強國的目標。

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

問:結合過去60年的經驗,我們要靠什么成為航天強國?

雷凡培:中國航天事業是從創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國家的限制,核心技術和設備引進不來,只能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管經受怎樣的挫折和失敗,都跌倒了再爬起來。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別人也不會給。中國航天人始終得把自主創新作為戰略發展的制高點。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不是重復西方先進的航天強國的老路。一些航天工程別的國家先做過,我們做不是對別人的簡單重復,而是進行新技術研究和突破。

堅持符合中國國情發展道路

問:走向航天強國,中國有哪些優勢和短板?

雷凡培:一方面,我國發展航天事業,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強有力的推動。中國航天從創建之初就是舉全國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優勢。今天,國家航天重大工程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牽引作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正加快推進,首次火星探測、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與方案深化論證已批復立項,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天重大工程即將啟動實施,將進一步加快我國航天強國建設的步伐。

另一方面,從歐美航天產業發展歷程來看,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高達1:7至1:14。我國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較歐美略低,相關產業的輻射可以達到1:7至1:10的區間范圍。在航天的商業應用上仍有提升空間。完成好國家的重大專項,做好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后的兩大著力點,讓航天科技惠及國民經濟和百姓生活。此外,國際合作上也大有可為。實際上,中國長征主流火箭的市場價格比美國主流火箭要低,相當于美國SpaceX商業火箭的價格,而且國際保險界對長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都有很高的評價。

(記者 白國龍 余曉潔 楊維漢)

(據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