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來說,錢不難找。我們A輪融資的計劃,是一億美金。”都說如今是資本寒冬,達闥科技聯合創始人汪兵卻向記者表示,他們不差錢。

不差錢的底氣,來自于前沿科技和核心技術。位于北京望京的達闥科技是全球首家智能機器人運營公司,他們要做“人工智能界的運營商”。

在2016全國雙創周到來之際,中關村的企業,也早已在“雙創”路上悄然“升級”。在世界科技創新前沿領域進行超前布局,他們用這種方式,站在風口。

駕馭時代趨勢,弄潮智能駕駛

中關村智造大街上的馭勢科技,僅僅成立了八個月。馭勢科技創始人、CEO吳甘沙說,他們的目標,是在三年內實現輔助駕駛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

辭職之前,吳甘沙已經在英特爾這家國際巨頭做了十六年。一頭扎入智能駕駛領域,他為的就是兩個字——“趨勢”。

“2016年的人工智能,在大尺度級別上,相當于1996年的互聯網,相當于1976年的個人計算機。”吳甘沙判斷,新的時代已經開啟。而在人工智能中敲定“智能駕駛”作為主攻方向,也是因為,它背靠一個龐大的市場,能解決行業痛點,擁有效率提升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空間。而且,選定這一領域,還能很好地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

吳甘沙要用智能車來解決“大城市病”。當車輛不需要司機并且足夠聰明,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可以下降,汽車所耗能源也會因堵車問題緩解而下降……他描繪了一幅由技術帶來的美好藍圖,當然,第一步,是讓無人駕駛技術落地。

“我們也希望國家能盡快推動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政策的出臺,制定行業的準入門檻,并對市場的先行者打開方便之門,讓車輛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測試,讓技術盡快成熟。”吳甘沙認為,人工智能是個全球零時差的產業,他希望寓意著“駕馭趨勢”的“馭勢科技”,能在全球范圍內成為有競爭力的企業。

在云中建立機器人大腦,比國際巨頭更快一步

同樣瞄準了人工智能的,還有達闥科技。

根據中關村管委會提供的數據,中關村超過六成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集中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信息領域。

“智能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云端智能機器人。把‘體積是人大腦100萬倍的機器大腦’放在云中,然后通過一個安全高性能的網絡連接到身體。”

達闥科技聯合創始人汪兵介紹,達闥科技的大腦,是基于HARI的XaaS Cloud。所謂HARI,就是Human Augmented Robotics Intelligence,即人工增強機器智能技術。人工智能總有些問題無法解決,此時,它便可以向云端上的人類客服求助,由人暫時接管,跨越障礙。

“但是,人工智能將求助訊息告訴人類,人類進行判斷,將指令傳達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進行反應……這一系列動作,都要求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點,”汪兵補充,“但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做得比谷歌還早。”

達闥的另一大殺手锏,是他們為人工智能建造的一張專用網絡——移動內聯網。一旦機器人接入這張專網,它就從公網上消失了,最大限度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

最早在今年年底,達闥科技將發布他們的一款消費級產品——導盲機器人。盲人可以戴著這款充滿科技感的頭盔,走上大街。頭盔將為盲人進行道路識別、物體識別和人臉識別。

“我們已有的和正在申請的專利,可以給我們的技術建立護城河。”汪兵比劃著說,“把它‘圍起來’。再有國際巨頭想進入,都趕不上趟了。”

從基礎材料做文章,顛覆汽車制造業

“我們希望找到有更高容忍度的投資方。因為在材料領域創業,回報周期確實比一般企業要長。” 羲源創新科技選擇了創業中的“hard”模式,他們專注于減震納米材料的研發和制備。公司聯合創始人劉濤說,材料屬于基礎科學,他們期待著能有更好的市場和環境。

羲源科技研發的逆勢安全系統,是將特有的納米多孔材料與功能流體復配,形成納米復合材料的結構和體系。當這一結構受到能量沖擊后,包裹在納米材料周圍的功能流體就向納米孔洞中擴散,將沖擊震動等有害動能轉化為相對無害的熱能、界面能和自由能。它以柔克剛,讓來勢洶洶的沖擊力變成“繞指柔”。

電動汽車在道路上的事故90%是由車輛碰撞造成,如果能將具有減震作用的逆勢安全系統應用在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組上,可以在車輛發生碰撞后,降低沖擊力對電池的影響,電池的塑性應變值和峰值應力最大可降低60%。

劉濤介紹,羲源科技還在研發“分布式可承載電池技術”,以“日產聆風”為藍本,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車身減重。如果將減重部分換上電池,車輛續航里程可以提升50%左右。

羲源科技的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陳曦,他曾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就把創新點轉化為產業的能力而言,目前全世界中國最強。“我國還需要把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校、投資基金和政府這五塊的優勢整合起來,更好地促進創業創新。”他說。(記者 張蓋倫)

“雙創”的風,在往哪個方向吹?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