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測預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大地震發生前,哪怕是提前幾分鐘的準確預報,都對抗震減災、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日本京都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利用一種新方法有望提前1小時至20分鐘預測7級以上大地震,不過其有效性還需通過實際檢驗。
利用日本國土地理院的全球定位系統連續觀測網絡GEONET的數據,京都大學教授梅野健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調查分析了大地震發生前震源上空的電離圈電子數異常情況。他們發現,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前,震源區域上空60公里以上的電離圈電子數異常增加。
當時GEONET布設的觀測站已觀測、解析出這一結果,但精度尚不夠高。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將30個觀測站的觀測數據組合分析,使得分析結果精確度大幅提高。
利用這種新方法,研究小組還發現“3·11大地震”前后其他幾次7級以上地震前震源周邊地區電離圈電子數異常的案例,例如2011年3月9日和4月7日在日本東北地區發生的兩次7級以上地震前,也出現了電離圈電子數異常增加。
根據迄今的研究已得知,發生里氏8.0級以上地震時電離層電子數會增加,但此前需要對地震發生前后進行對比。用該小組的方法則不必去比較地震前后的數值,與平時數值的差別就能辨出異常。
依照傳統的地震預測理論,只要將傳感器深入地下,就能提前感知地震,但是目前大型地震的發生深度達30公里以上,而最尖端的探測器僅能布置在12公里左右的深度上,因而難以獲得較大的提前時間。此次日本團隊的研究屬于尋找地震發生前,與地震發生有相關性的可測變量,而非直接探測地震本身,也算是另辟蹊徑。
研究小組期待能用這種新方法,在7級以上大地震發生前1小時至20分鐘進行有效預測,并推進相關研究,例如探尋除地震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電離圈電子數的增減。
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上。(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