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智能兩輪電動車

達闥科技導盲頭盔

芯視界研發的微型量子點光譜儀

柏惠維康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精進電動新能源汽車電機系統

百度無人車

商湯科技智能視頻監控技術

京東方柔性顯示屏

馭視科技無人駕駛多功能電動車

智車優行互聯網汽車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實現總收入24888.5億元,同比增長16.4%;內部科技活動經費支出846.7億元,同比增長16.4%。

作為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中關村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創新前沿趨勢進行超前布局,目前已經在人工智能、原創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涌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累計創制國際標準184項,在部分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新的前沿技術不斷涌現,創造了新需求,增加了新價值,拉動了新就業,驅動經濟不斷向中高端邁進。

謀創新:

前沿技術創新亮點頻現

人工智能引領“中國速度”

寒武紀是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年代,從那時起,地球進入了生命的新紀元。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兩位研究員陳云霽、陳天石領銜成立的成果轉化公司,起名“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公司研發的世界上第一款模擬人類神經元和突觸進行深度學習的芯片,也命名為“寒武紀”。他們希望,目前正在產業化的“寒武紀”芯片在明年正式進入市場后,能開啟人工智能的新紀元。

今年3月,谷歌AlphaGo戰勝圍棋高手李世石,讓人工智能特別是深度學習風頭日盛。AlphaGo之所以能勝利,是因為使用了約170個圖形處理器和1200個中央處理器,這些設備可能需要占用一個機房,還要配備大功率的空調。在陳天石看來,深度學習的基本操作是神經元和突觸的處理,而AlphaGo使用的傳統處理器是在通用計算上發展起來的,其基本操作為算術操作和邏輯操作,往往需要數百甚至上千條指令才能完成一個神經元的處理。而“寒武紀”芯片執行的是一種與通用計算完全不同的指令集——“DianNaoYu”(電腦語)。所謂指令集就是電腦“語言”,其直接面對大規模神經元和突觸的處理,一條指令即可完成一組神經元的處理。模擬實驗表明,“寒武紀”相對于傳統的執行x86指令集的芯片,有兩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未來如果能把AlphaGo的芯片換成寒武紀,那么一個小盒子就能裝下了。” 陳天石說。

在中關村,像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這樣的人工智能公司還有很多。它們在計算機視覺、機器深度學習、自然語義分析、智能電動車、智能機器人等細分領域深耕,涌現了許多新技術和新成果。比如,百度公司2013年正式啟動“百度大腦”計劃,作為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技術公司之一,百度大腦已建成超大規模的神經網絡,擁有萬億級的參數、千億樣本、千億特征訓練,能模擬人腦的工作機制。相比三年前2—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百度大腦如今智商已經有了超前的發展,在一些能力上甚至超越了人類。主打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的商湯科技開發了名為DeepID的深度學習模型,在國際權威的LFW人臉數據庫測試中獲得了99.15%的識別率,超過Facebook和Google。這是有史以來首次超過99%的LFW識別率,也是全世界首次實現人臉識別算法超越人眼識別準確率。此外還有深鑒科技、地平線機器人、達闥科技、光年無限、中科創達、格靈深瞳、曠視科技、智齒博創、七鑫易維等。

原創新材料詮釋“中國優勢”

我們都知道能量的可貴,可有時候能量多了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比如汽車相撞、摔跤……生活中碰撞經常發生,這些有害動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中關村示范區里有一家北京羲源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他們致力于研究一種新型的納米材料,幫助減少這些有害的動能。

納米材料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性材料,在通常應用中,對納米精度的微加工技術要求頗高,成本高昂,因此難以快速實現大規模應用。但羲源公司對納米材料的研發及應用理念獨具創新,并不糾結于微觀層次的制備和應用,而是通過天然礦石等加工成納米材料,宏觀上利用其孔洞結構來實現減震吸能,材料和工藝成本都能大幅降低。它們研發的逆勢安全系統,是將特有的納米多孔材料與功能流體復配,形成納米復合材料的結構和體系。當受到外力沖擊時,功能流體進入納米孔洞內,將沖擊波動能轉換為無害的自由能、界面能和熱能,從而起到減震緩沖的作用;當外力消失后,功能流體又能從空隙中出來,恢復原樣。這一設計使得逆勢納米材料可以被以任意形態封裝在不同的產品上,發揮它減震的功效的同時,實現逆勢安全系統的減震安全定制化。

逆勢安全系統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在運動防護、汽車安全、物流交通、精密儀器、國防軍工、建筑路橋等領域進行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目前,羲源公司正在運動防護和新能源汽車的鋰電池防護兩個領域,不斷推進產業化。放眼將來,我們不防腦洞大開:未來逆勢安全系統的功能難以估量,或許汽車再也不怕撞,因為車體配備減震緩沖材料;火箭落地可以輕松回收,飛機失事不再有傷亡,公路上不再有事故,所有沖擊而來的能量都被一塊小小的逆勢納米材料吸收干凈。科技擁有無限可能,這也是中關村人不斷努力的方向。

一種新材料的誕生,往往意味著一個時代。中關村以其強大的科技資源優勢,在國內新材料科技與產業的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比如,芯視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研制光譜儀芯片,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將光譜儀專業分析儀器的體積和造價均縮小近千倍,并仍然保持專業儀器的高性能,實現了光譜分析儀器的傳感器化。通過在手機、無人機等智能終端搭載量子點光譜儀,可實現在疾病健康檢測、食品藥品安全、環境質量監測、工農業產品質量分析、國防安全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為人類開啟認識世界的“第三只眼”。再比如,中科院理化所劉靜教授和產業化公司北京夢之墨科技有限公司,用液態金屬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首次——其全球首創的液態金屬芯片冷卻技術,在高熱流密度及大功率電子芯片和高強度光電器件等的熱管理上已展示出不可替代的價值;首創液態金屬電子增材制造技術,實現了在任意表面柔性電路的電子打印模式,相當于打印界的“神筆馬良”;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材料學全新領域,有關工作涉及神經連接、血管造影、腫瘤治療、骨骼修復、注射電子、皮膚電子等核心醫學瓶頸問題。此外,代表性企業還有北京航材院、清華大學-富士康納米研究中心、綜藝超導等。

生物科技突破“中國角色”

近日,位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百濟神州在研產品PD-1單抗BGB-A317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用于治療晚期實體腫瘤。

BGB-A317是一種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屬于一種被稱為“免疫關卡”抑制劑的新型腫瘤免疫制劑。BGB-A317項目開始于2012年,2015年6月在澳大利亞啟動臨床試驗,并在全球其他地區同步開展臨床試驗申請。2015年底通過了美國FDA的新藥研究申請審評,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和本土生產的大分子藥物中第一個獲得美國臨床試驗準入的項目。截至目前,BGB-A317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五個地區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眾所周知,藥物研發投入高、周期長、風險高、難度大,對于我國醫藥行業來說,藥物研發整體起步較晚、創新資源不足一直是前行突破的包袱。而于2012年成立的百濟神州,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院士的帶領下,已經在中國真正開展了全球意義上的創新,專注于開發、推廣靶向和免疫腫瘤治療,在研產品線全部為自主研發, 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而在今年4月,百濟神州已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是首個赴美上市的中國創業型生物制藥企業,標志著中國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標準和水平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正不斷吸引著國際制藥業巨頭和投資者,也開啟了國內專注創新藥研發尚無產品上市的生物技術企業登陸國外資本市場的先例。

中關村是我國生物和健康領域創新資源與醫療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在生物芯片、新型疫苗、分子育種等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產業集群發展已初見成效。比如,人的大腦素有“生命禁區”之稱,手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由柏惠維康公司自主研發的Remebot神經外科機器人協助醫生實現了微創、精準、高效的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手術平均用時僅30分鐘,定位精度1mm,患者只留下2mm以內的創口,可治療腦出血、腦囊腫、癲癇、帕金森病等十二類近百種疾病。其他代表性企業還包括:科信美德、博奧生物、科興生物、普羅吉、沙東生物、諾思蘭德、品馳醫療等。

2012年7月,微軟在美國境外幾乎同時設立了兩個國際級加速器。一個在以色列,這個全球除美國以外吸引風投最多的地方,另一個就在中關村。在寸土寸金的中關村西區,微軟將其亞太研發集團總部的2層樓全部用于服務創業者。

2015年10月,全世界最重要的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公司盛會——Slush首次走進中國,落地中關村。首屆Slush China盛會在中關村軟件園舉辦,掀起了一場創業者的狂歡。

聚人才:

打造一支支世界級團隊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創新的根基。無數個前沿技術的背后,是一支支堪稱世界級的團隊。

百濟神州之所以能快速脫穎而出,與一支國際化團隊密不可分。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曉東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改革開放后留美學生進入美國最高科學殿堂第一人,2010年全時回中國工作;另一位創始人、首席執行官John Oyler曾創辦保諾科技 (BioDuro),后以77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藥物化學代理首席總監Steven Young 博士是前默克研究實驗室副總裁及藥物化學首席總監,擁有28年藥物化學的藥物研發經驗,帶領化學團隊開發出目前廣泛用于艾滋病患者的藥物efavirenz和raltegravir。腫瘤免疫學首席醫學官Amy Peterson曾是Medivation公司臨床開發副總裁和美國基因泰克公司副醫學總監。目前,百濟神州擁有近140人的研發團隊,且大部分人曾在輝瑞、拜耳、葛蘭素史克、禮來、諾華等國際制藥巨頭從事藥物研發。其中有10年以上制藥工作經驗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20%。有人評價,百濟神州有“三高”——起點高、國際化水平高、研發策略高。

翻開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和骨干的簡歷,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創始人余凱博士,在創業之前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的創立者和負責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曾在百度領導了語音識別、圖像搜索、百度大腦、百度無人駕駛等項目。聯合創始人兼軟件副總裁楊銘博士,是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創始成員之一,曾在Facebook負責Deep Face項目。聯合創始人兼算法副總裁黃暢博士,曾擔任百度主任架構師,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和信息檢索方面的核心算法研發。聯合創始人兼硬件副總裁方懿女士, 曾任諾基亞大中華區研發副總裁,并帶領團隊設計、研發和推出諾基亞歷史上最成功的智能手機Lumia520。公司核心技術骨干和管理層來自Google、Facebook、微軟、諾基亞等全球頂級科技企業。截至今年4月底,地平線機器人員工總數76人中82%為研發人員,其中博士11人,碩士52人。

2014年5月,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被譽為“谷歌大腦之父”的吳恩達加入百度,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學家,負責“百度大腦”計劃,這是當時中國互聯網引進的最重量級人物。百度的這一引才行動,引起了美國兩大科技權威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和《連線》的關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百度將領導一個創新的軟件技術時代,更加了解世界。《連線》則稱:“Man behind the 'Google Brain' Joins Chinese Search Giant”(《“谷歌大腦”背后的男人加盟中國搜索巨頭》)。正是在吳恩達的領導之下,百度的“百度大腦”計劃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促發展:

體制機制創新營造環境

北京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創始人余凱萬萬沒想到,他為公司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申報了一項政府支持項目之后,經歷的竟然是一場公開的“路演”考察,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閉門專家評審。在路演會上,向他拋來問題挑戰的,既有技術領域的老專家,也有熟知行業市場發展的投資人。

讓專家、企業家、風投管理者共同參與“重大前沿項目與企業”的公開評價和遴選,以期推動重大創新成果在服務經濟發展中實現自我完善和價值提升。今年6月以來,在中關村示范區首次推出的“中關村前沿項目路演”系列專場,通過公開路演現場打分而選拔項目,正是基于這一思路而開始的創新探索。

在本次征集的前沿項目中,很多來自科研院所的前沿技術,比如來自中科院的寒武紀公司、夢之墨公司;來自清華大學的深鑒科技;來自北航的柏惠維康等企業,在接受了行業專家和風投機構以及上市公司總裁的集中審核,保證技術先進性的同時,更對市場可行性、團隊管理、商業模式財務指標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量。中關村通過以路演的形式,拓展評價視野,將重大前沿項目的遴選標準由過去的“技術先進”變為“技術+社會需求+市場前景”等多目標聚焦,讓科技創新成果和前沿企業直面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有效提升了科技供給的能力與效率。

路演企業諾伯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路演當天就接受了三家投資機構的投資意向,并且現場收獲了一名帶隊投誠的銷售隊伍。諾伯樂CEO馬澤利表示:前沿路演平臺通過嚴格項目審核、行業定位、政府資源配給、投融資資源匹配、媒體關注等多維度方式,為科技創業企業量身打造完美閉環商業模式。

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雷宇也表示:“政府通過公開路演的形式來選拔和支持項目,不僅僅能讓我們對評審的結果放心,也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增值收獲,對企業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中關村示范區將通過路演的方式,按照路演流程,每年篩選出20—30個前沿企業進行深度扶持,持續打造和完善前沿企業路演品牌,幫助前沿企業走入發展快車道。

除了對前沿項目的扶持,中關村示范區在中央和北京市的支持下,還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營造適合前沿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比如出入境20條改革政策、商事制度改革、食藥十二條等……

2016年3月起,公安部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實施。20項政策中,10項在中關村進行試點。其中包括,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經中關村管委會推薦,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資格;公安部在中關村設立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窗口,負責受理、審核永久居留申請,提供咨詢服務。這些政策是全國首創的出入境政策,是全國外籍人才管理力度最大的制度創新,為外籍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外籍成員和企業選聘的外籍技術人才、外籍華人、外籍青年學生等4類人才提供簽證、居留和出入境便利。

截至今年9月,已接待各類咨詢近萬次,正式辦理涉及新政的申請826人,且辦理量逐月攀升,月均遞增達30%。2004年至2015年底,北京市累計發放1700余張綠卡,平均每年不到200張。新政實施半年,已辦理480余張綠卡,外籍人才對出入境政策非常歡迎。聯想、百度、小米、泛生子等中關村企業已通過新政為其聘雇的百余位外籍高端人才辦理了在華永久居留,解決了困擾這些外籍人才在華工作和生活的后顧之憂。(記者 李建榮)

中關村搶占前沿科技創新制高點 由“跟跑”轉“領跑”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