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忙轉發:因系統升級,南京市國、地稅局9月22日18時起(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稅窗口于9月30日12時起)暫停發票領用等多項業務,10月8日8:30恢復。”9月中旬,南京很多市民的朋友圈都收到過這樣一條信息。當時,正值南京稅務系統“金稅三期”上線前的最后“攻堅期”,因系統調試,部分業務暫停辦理。除了網站、微信號等平臺的通知,很多稅務干部和納稅人自發在朋友圈轉發。

“平時不一定天天上地稅局網站,但是朋友圈每天都看,這種形式的通知,讓我感覺稅務局的服務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一位納稅人說。

隨著稅收征管模式逐漸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納稅人需要簡捷、高效、個性化的稅務服務,這帶來了稅務信息化新需求。南京地稅局借助互聯網這一技術手段,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為納稅人帶來了更方便貼心的辦稅體驗。

辦稅“網上行”,減少“路上跑”

“手機可以淘寶購物、交水電費,什么時候也能辦稅呢?”市民孫女士2015年的希望今年終于實現了。年所得12萬元以上自然人自行納稅申報最后一天,出差外地的她在手機上用江蘇地稅“掌上辦稅”APP,完成了自然人登記、個人所得稅申報,并用支付寶繳納了稅款,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鐘。而在幾年前,或許孫女士只能連夜坐飛機趕到南京辦理。見證了辦稅“路上跑”到“網上行”變化的孫女士由衷感慨:“互聯網的力量太強大了。”

為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生活的需求,南京地稅局牽頭開發了江蘇地稅“掌上辦稅”APP,辦稅進入了“指尖時代”。除了掌上辦稅,納稅人還可以使用自動辦稅機、電子稅務局、微信公眾號辦理稅費申報、查詢發票真偽等涉稅事宜。“網上辦稅是地稅部門主動順應‘互聯網+’趨勢,升級納稅服務的具體體現。”南京地稅納稅服務局局長馬雪玲表示,“互聯網+稅務”打破了時間、地域和辦稅場所的限制,滿足了納稅人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了辦稅效率。

和孫女士一樣,在南京越來越多的納稅人嘗到了“互聯網+”的甜頭,養成了網上申報、支付寶繳款的習慣。電子稅務局、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網上辦稅平臺逐漸成為了納稅人的“新寵”。

打破“老豎井”,建設“數據池”

10月10日,張會計來到地稅局辦稅服務廳辦理企業注銷,在稅務人員的輔導下不一會兒就填完了資料,輕松辦成了稅務部門的注銷手續。“以前注銷企業,從國稅到地稅到工商,紙質資料一家家地重復提供,每次都要好幾個小時,真是太不容易了!”張會計說,“金稅三期上線后,國地稅信息實現了共享,不再需要兩頭跑,方便太多了。”

近年來,南京國地稅一直在探求深層次的融合。10月8日“金稅三期”的上線運行,開啟了全新的“互聯網+稅務”工作模式,實現了國地稅信息互通與業務聯辦。“以往國地稅像兩口豎井,相互之間水源不流通,現在‘井’被打破,兩家有了共同的‘數據池’。”市地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后辦理相關業務,在國地稅任何一方提交資料,都能實現信息共享,免去“往返跑”、“多頭查”的困擾,實現了“進一家門、辦兩家事”。

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豎井式”思維,實現大數據的“流動”和“共享”是該局奮斗的目標。現在,通過統一稅務標準代碼體系,稅務人員可以直接查詢、核實納稅人的工商等信息;該局還與“我的南京”平臺合作,推出個人所得稅查詢功能,提升公共服務整體效能。

服務“現代化”,步入“云時代”

5月份,張先生急需開具房屋出租發票,正逢“營改增”期間國地稅業務調整,他不知道該去哪里開具。情急之下,他從微信搜索到南京地稅“微稅廳”,不僅了解到“營改增”后發票開具的有關規定,還依靠“辦稅地圖導航”功能輕松找到了可以辦理此項業務的辦稅廳。

如何讓稅務服務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讓稅收服務個性化、專業化,是南京市地稅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除了門戶網站的信息發布、12366熱線問答、短信提醒等“老牌”政策服務外,該局又新增了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更貼近網絡時代的服務模式。

個體戶王先生近日收到了來自大數據平臺發送的納稅逾期未申報的短信預警提醒;會計王女士未開口講話,12366的接線員就已猜到了她要問的問題……這一切依賴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稅收服務,為納稅人帶去了極大的便利,而納稅人評價的“量身定制、如影隨形”兩個詞也為地稅部門步入“稅收云時代”提供了不懈的動力!(黃昀 丁興 于群 王向東 黃琳燕)

“互聯網+”為南京地稅插上納服“云翅膀”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