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于近日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網站上的一篇論文中稱,他們通過實驗發現,“主管”小鼠快樂和厭惡情緒的神經細胞,分別存在于大腦杏仁核基底外側核不同區域并相互抑制。該成果有助于開發治療情感障礙疾病的新方法。

快樂和厭惡的情感體驗可引發動物的特有行為。對小鼠反復進行“高興、快樂”和“討厭、恐怖”實驗,在體驗到“討厭、恐怖”時,小鼠會采取畏縮和回避行為。此前研究認為,快樂和厭惡感受是由杏仁核基底外側核的神經細胞活動所引發,兩種細胞混雜在同一區域內,但并不清楚是否存在分別對應快樂和厭惡情緒的神經細胞群。

此次研究小組利用遺傳學方法,查找了快樂體驗時被激活的神經細胞(快樂體驗細胞)和厭惡體驗時被激活的神經細胞(厭惡體驗細胞)特征。結果發現,作用于快樂體驗細胞和厭惡體驗細胞的遺傳基因Pppr11b和Rspo-2,分別存在于杏仁核基底外側核的后方和前方。

該研究表明,快樂體驗細胞和厭惡體驗細胞這兩種性質不同的神經細胞,分別存在于不同的區域并相互抑制彼此的活動。對以抑郁癥為代表的情感障礙疾病,分別人為操作快樂體驗細胞和厭惡體驗細胞相對應的神經細胞群,可探索出治療情感障礙疾病的新方法。(記者 陳超)

快樂厭惡神經細胞相互抑制 有助情感障礙疾病治療

圖文簡介